--
编者按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根,文化是一座城市之魂。对于现在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城市来说,文化更是展示形象、个性、品位的重要体现。为此,本版从今天起推出“文化,让城市更美好·城市文化印象”系列报道,将目光投向城市的文化建设,如历史文化名区的改造升级、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提升等,以期为广大读者展现出一个个融入文化、彰显个性的城市形象,讲述文化对城市特性的形成和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成都市中心有两条平行的巷子,一宽一窄,称为“宽窄巷子”。那是康熙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18年,清廷派兵平息准格尔叛乱后,留下来驻守成都的兵丁修建的。辛亥革命之前,这两条巷子一个叫做“兴仁胡同”,另一个叫“太平胡同”。后来人们便把宽一些的“兴仁胡同”命名为“宽巷子”,而比它略窄一些的“太平胡同”就叫“窄巷子”。
从一个成都人对宽窄巷子的描述中就可以感受到这里独特的气质:“长满青苔的水缸,高大的桉树,古老的拴马石,神态安详的老人……一切都笼罩在缓慢的氛围之中。这四周总是散发着一种怀旧的气息,一种追忆逝水年华的惆怅与伤感……”
几分古朴,几分诗意,几分逍遥,这是宽窄巷子给人们留下的共同感受。随着岁月的流逝,仍然留存着历史古风的街、路,如今在城市中已是凤毛麟角。然而成都的这两条老巷子却依然在喧嚣和繁华中保持着那份古朴和宁静。它就像是一座记录着老成都生活的博物馆,在岁月的变迁中显得格外厚重而深邃。今天,当它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华丽的外表下却依然掩藏不住那份古老的韵味,更坚持保留着一座城市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的印记。
情系老巷百年古韵
宽窄巷子就这样在时光的静静流淌中,成为了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
一位成都籍作家曾在一套“成都魂”系列的书籍里写过一本名为《窄门》的书,专门写宽窄巷子,像一本游记,更像一本散文。优美的文字中却流露着淡淡的忧伤,这忧伤应该是作者对宽窄巷子往昔容颜的一份留恋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宽巷子,其实并不宽,一条坑坑洼洼的马路,蜿蜒曲折,路两边银杏树投下斑驳的影子,阳光从树叶间穿透而下,风中轻摆的雕花灯笼、脱漆的柱子、发白的壁画,仿佛一个个历史的音符,陈述着宽窄巷子如歌的历史……”
他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宽窄巷子正在拆迁改造,那个时候没有人会知道以后这两条老巷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只是出于一位成都人的本能,想拼命留住记忆中巷子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棵树,每一个意味悠长的角落。
他还在书中将一些自己对老巷的感受和体验传递给读者,比如说到:逛宽窄巷子是需要停下脚步细心品味的,最好能够花上一下午的时间,坐在成都那特有的竹椅上,喝一碗盖碗茶,静静地感受那份安逸与休闲,绝不可匆匆而过、走马观花。
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安逸与休闲?一条老巷何以能够带给人如此美好、愉悦的身心感受?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记者也怀着一份恬静的心情徜徉在这条委婉延伸的小巷,内心最大的感受除了书中所提到的安逸和休闲,更多的是留在心底的那份关于这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印记。
小院、天井、芙蓉花、盖碗茶……这里浓缩了老成都所独有的民居风貌,也渗透着成都人特有的那份闲散与安逸。倘佯在这里,只觉得处处透溢出醇厚的文化气息。古朴的建筑、成都特色小吃、还有那种永远都充满着闲情逸致的生活方式……除了历史沉淀下来的古韵,还有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在这里流淌。
难怪今天的人们谈起成都的人文和历史,宽窄巷子总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作为成都惟一留存下来的清朝古街道,作为川西院宅式民居的典型代表,作为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和变迁的鲜活标本,宽窄巷子已经成为成都人文化情感的一种依托,也承载着这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川为宽窄巷子的人文内涵作出了如上解释。
宽窄巷子的文化价值究竟有多大?早在198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就决定在市区选取3处有一定代表性的并且完全未作改建的传统街区作为旧房保护区,宽窄巷子被列入了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后来城市建设逐步加快,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呵护起这两条在高楼大厦之间蜿蜒的老巷。然而这种关注和呵护似乎不仅仅是保护层面的。那时候,宽窄巷子的文化内涵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有人说它是陈年老酿,有人说它是大隐隐于市,也有人说它是老成都的底片……总之它的美不是一个城市刻意打造出来的风景,也不仅仅是一些历史碎片拼凑而成的街道和建筑。
1986年,成都市房屋管理局在宽窄巷子修建了仿古招待所,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和成都画院也常常在这里接待艺术界的朋友。后来,市政府曾对宽巷子和窄巷子的街面和四合院院宅大门进行修整。2001年,一群艺术家来到成都画院美术馆举办艺术展,他们的装置艺术作品的主题就是宽窄巷子的传统四合院。此后,成都的各种大型艺术展也纷纷选择了宽窄巷子这个独特的舞台……
时间像发酵剂一样将宽窄巷子这杯老酒越酿越醇,越酿越香。如果历史是这条老巷的生命,那么是文化赋予了它灵魂。如果历史是这里黑白色的底片,文化则为它渲染上了亮丽的色彩。宽窄巷子就这样在时光的静静流淌中,成为了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
新旧交融取舍有道
恰好的、合适的,这才是在新与旧的交融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宽窄巷子
有一位旅行者深深迷恋于宽窄巷子里各式古色古香的建筑,他叫吕鑫,除了名字没有留下自己的任何信息,只是拿着一台颇显专业的照相机,对着这条老巷的每一个角落不停地按动着快门。“我看过很多这条巷子的老照片,变化很大,不过各有各的味道,现在的更具现代气息,可能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品位。”
还有一位旅行者看起来并不像游客,他没有相机、背包,只是静静地坐在院落的一角,捧着一碗茶悠然自得地打望着这条老巷上的人来人往。他说他深深迷恋着成都的市井文化,“来这里不是为了欣赏风景,只是体验一种生活方式,成都人特有的那种生活方式。”
两种方式的旅行似乎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宽窄巷子的文化价值。喜欢宽窄巷子的理由可以有很多,它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开启自己记忆之门的一个心灵密码。所以,2003年开始对宽窄巷子实施的保护性改造才牵动了那么多人的心。
“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大,毕竟这条老巷的历史对这座城市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时改造老巷的策划者之一、四川省二十一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季作民说。
然而,事实上,在2004年以前,这条老巷在历史的冲刷中已经显得破旧不堪,成都市政府曾做过一项专业的调查,结果表明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实际有自然院落80个,住户904户。然而真正具有保存价值的院落只有42个。原因是该片区老院落的占地面积为3万余平方米,占核心区用地的近50%;而无保存价值的建筑占地2万余平方米,占核心区用地34%。测绘后,所有院落按价值分为了6类,其中一、二、三类值得保护,实际占地2.5万平方米。
就是这样一份详实、可靠的调查报告让成都市政府坚定了改造老巷的决心,“我们的保护要开辟一条新路,不能让我们所保护的东西成为一潭死水或是建筑垃圾,要让它在保持原味和本真的基础上焕发活力。”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川说。
在成都市文旅集团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季焱的陪同下,记者走进了一家名为“白夜”的会所。一进入古色古香的大门,就仿佛置身于似水年华般的往昔,很难想到在这个日益现代化的城市中还会有如此安静的角落。就在那整洁、精致的大厅之中,居然有一堵厚重的土墙矗立在中央,乍一看好像与这客厅并不协调,而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面保留完好的土墙被一个晶莹的玻璃罩精心呵护着,倒像是刻意摆在这里的装饰品。“这面夯土墙与宽窄巷子的历史一样久,我们在装修的时候专门把它保护起来,不忍心破坏掉,好多客人都非常欣赏,认为土墙为这里增添了古朴、怀旧的气息。”季焱说,“这就是细节的力量,我们一直在努力从细节上还给宽窄巷子一个耐人品味的形象。”
其实不只是这面土墙,在宽窄巷子走上一遭,你会被很多类似这样的细节打动:古老的拴马石、用钢钉铆过的墙面、甚至于一面完整的门楼,眼前仍然是灰墙、青瓦、雕梁翘檐,斑驳的老墙伸手可触……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现代生活的氛围中,新与旧、现代与古朴,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而巧妙的融合,我们能够感受到修建者对老巷历史的理解和尊重。
改造宽窄巷子的确是一门取与舍的艺术。面对这门艺术,成都邀请了来自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专门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对于一个潮湿、没有排水设施、满路都是泥巴、人居环境恶化的老巷子,在整修之中应该放弃什么保留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研究的课题。”西南交大建筑学教授季富政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保护的是宽窄巷子的精华,即原生民居、古建筑的风格风貌,舍弃的应该是那些朽木、泥巴路、破碎的瓦片……”
有一位外国游客只用一个词语形容了改造后的宽窄巷子,这个词叫做“合适”。恰好的、合适的,这才是在新与旧的交融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宽窄巷子。
传承文脉持续发展
他们要做的绝不是简单的餐饮、要卖的也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文化创意
宽巷子的尾巴上有一家名曰“三块砖”的餐厅。这里的主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他总是身穿一件黑色唐装,在餐厅的小院里喝着自己亲手泡制的茶,微笑着迎接八方来客。
与他谈话常常会让你对他的身份产生质疑。那儒雅的谈吐和广博的知识让人觉得他更像是一位学者,而不是商人。他笑着说:“我的生意并不需要特别的经营,只要做好文化品位就不愁没有客人。”
据说,很多“三块砖”的常客并非是成都本地人,但是他们会把这里作为与朋友交流、与客人会面的最佳选择,很多时候是专程坐飞机来到成都,只在“三块砖”喝杯茶,与知己畅谈一番便尽兴而归。
“三块砖”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人。这不仅是“三块砖”的魔力,同时也是宽窄巷子的魔力。在这条老巷上,几乎每一家餐厅、店铺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愉悦感。甚至有些店铺的名气已经超过了“宽窄巷子”本身。
“是文化创意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季焱一语中的。他说,宽窄巷子上的店铺,主人不乏一些诗人、作家、建筑设计师,他们要做的绝不是简单的餐饮、要卖的也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文化创意。
其实,这也是宽窄巷子在前期招商中牢牢坚守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在这条巷子上设置的商铺或是餐饮机构,一定要与老巷的文化品位相吻合。“并不是谁出的租金高我们就让谁进驻,比如刚才路过的那些工艺品商店,其实我们得到的租金是很低的,但因为他们的商品很特殊,蜀绣啊、蜀锦啊、年画啊……这些都是四川省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手工艺品,放在宽窄巷子里是相得益彰,对彼此的发展都是一种促进。”季焱说。
而另一家礼品店中的商品更是充满了趣味性和创造性。其中一件用竹子编成的茶碗上,宽和窄二字分外醒目。售货员介绍说,目前这种带有宽窄巷子标记的旅游衍生品格外受欢迎,一个茶碗平常卖5元至8元,而印有宽窄标记则可卖到15元至20元,而且常常供不应求。这也是依托文化创意为旅游产品提升了很高的附加值。
一家叫做熊猫屋的主题商店里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种熊猫图案的商品,那些别出心裁的设计也是对四川文化的一种宣传。还有一家外表看来普普通通的书屋,里面卖的是一些专门讲成都文化和旅游的书籍,其中那本专门写给宽窄巷子、名叫《窄门》的书非常畅销。最让人觉得与众不同之处的是,每一本售出的书籍都会被印上一个篆刻的印章,印章上刻有“宽窄”二字。“很多游客都是为了这枚印章来这里买书的。”书店老板说。
“事实上,宽窄巷子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过了它的实体价值。”成都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刘蔚东说。当人们小心翼翼地拾起那些历史碎片时,就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保护,当人们在这里营造一个个老成都生活场景时,也恰恰激发了这条老巷子的商业活力。宽窄巷子让你分不清它究竟是文化的还是商业的,但它连接的是过去,面向的却是未来。
分享到新浪微博 | 收藏到QQ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