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山又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多项殊荣,其中有一项即是在“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名列第二。
关于景区的开发和保护问题,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讨论的话题,也是景区点正探索解决的问题。2006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风景名胜区条例》,今年3月新一轮《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
黄山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的综合性规划《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1982年编制完成,对之后黄山近20年的保护和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和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对于世界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化,新的规划方法和技术的出现,黄山在保护、利用和开发过程中遇到了新问题和新挑战。2002年,省政府决定对规划进行修编。
新编后的规划,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把握国际先进和国内一流的水准,在保护方面从视觉景观的保护更多转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点状保护更多转向网络式保护,从景区内更多转向区域统筹和联动保护,从绝对保护更多转向平衡保护。
黄山采取了2个“加减法”,有效地保护了资源。其一是“山上用减法,山下用加法”,在景区外建成管委会综合办公楼,实现办公设施外迁,并将职工外迁寨西居住,实现生活设施外迁,尽量减少山上建筑物的数量,把能移到山下的一切设施都尽量移到山下,尽可能地让游客观赏到一座原生态黄山,最终实现游客在黄山景区“山上游、山下住”的目标,让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在黄山上游客看不到显露在外的电线和通讯信号铁塔,但是95%以上的游览区却可以收到通讯信号,这是因为黄山采用了“数量用减法,质量用加法”的做法,注重生态、景点和旅游设施的质量,确保人工设施和周围的自然生态想协调,尽量减少游人可以看到的人工设施数量,垃圾池、标示牌、防护栏杆都与周围天然景致融为一体,不露痕迹。
据了解,近两年来黄山风景区就资源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云谷地段进行了综合整治,拆除原竹木临时建筑,建成云谷综合管理房和职工公寓,对云谷索道实施改线、改造;同时在景区慈光阁、云谷寺、松谷庵3个主入口建成游人中心,对慈光阁原有游客中心进行改造,新建总面积600平米的云谷寺和松谷庵游客中心,增设旅游咨询软件设备;对景区原有景点线路指示牌、介绍牌进行整治、维护和更换;对全山14个水冲式旅游公厕进行全面系统改造,达到五星、四星标准的公厕分别有3个,达到三星标准的公厕8个,新建16个生态公厕;对景区环境进行整治,清除商业广告牌、卷帘门窗、铁皮棚屋和架空杆线、裸露管线等,对停车场进行生态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