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廷尉张释之被评为“南阳十大历史名人”;石猴雕刻艺人王中义被首批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央电视台系列片《祖国不会忘记》摄制组走进方城拍摄《鹰击长空———杜凤瑞》……
今年以来,方城县文化建设好戏连台,势头强劲,活力四射。这是该县创新思维、狠抓文化生态建设带来的新气象。
创新思维自然文化生态建设并重
方城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和西汉廷尉张释之故里,中国走出国门第一人———西汉外交家张骞封侯地,三国时期诸葛亮火烧博望坡遗址;有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遗址、刘邓大军中原指挥部旧址、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纪念馆,等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为方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深思熟虑,在今年年初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首次提出狠抓文化生态的思路,坚持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建设并重,通过加强文化生态建设,发展多种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
该县县委书记梁天平对记者说:“加强文化生态建设,就是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在保护中开发,在继承中创新,积极营造奋发有为、乐于奉献、公平正义、和谐共处的浓厚文化氛围和良好人文环境。”
突出特色构建文化生态体系
这个夏天,方城县文化广场各种文化活动让人应接不暇:中老年腰鼓大赛高潮迭起,统战部组织的“讲和谐、庆回归”书画展墨香盈鼻,石猴、泥塑、剪纸等民俗展演引人注目,廉政文化格言展示耐人寻味……
该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发展特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着力构建7种类型的文化生态体系,使各种先进文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培育创业文化。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先锋杯”争创活动,建立了方城籍在外优秀创业人员信息库,邀请在外成功创业人士回县座谈演讲,鼓励社会各界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形成开拓进取、勇于创业的局面。
———营造开放文化。坐落于县城西南张骞广场上的张骞塑像,成为方城人“传承历史、开拓创新”的象征。县里先后派出60名干部“招商使”,实施“卧底招商”,使多晶硅、风电、天裕食品、沣润纸业等一批高科技项目落户方城。
———倡导法制文化。该县在广大干部特别是政法系统中广泛开展了以学习张释之公正执法理念为主题的法制教育和系列实践活动,先后举办20多场公正执法报告会,在全县营造公平正义、公正廉洁的法制环境。
———建设和谐文化。该县先后组织了全县和谐文化建设座谈会和演讲比赛以及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引导公民自觉投身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实践。
———弘扬廉政文化。深入开展创建“廉政文化格言满城区”活动;将全县各条战线涌现出的30名先进典型事迹汇编成《清风正气满方城》一书,弘扬新风正气。
———高扬红色文化。依托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遗址、刘邓大军中原指挥部旧址、杜凤瑞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对全县广大干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传承民间文化。组织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在方城民间有较大影响的独树小石猴、赵河泥塑等优秀民间文化,积极培养民间艺人,使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和光大。
培育产业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文化建设经济化,经济建设文化化,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一体化。”围绕这一口号和目标,方城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和发展文化旅游业,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培育黄石砚文化产业。与香港名砚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建设占地70余亩的黄石砚文化产业开发一条街,积极拓展加工砚石、工艺石、奇石等系列产品,带动书画、石刻、根艺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培育泥塑文化产业。该县泥塑出自赵河镇姬庄村李氏祖传艺人之手,与天津“泥人张”齐名。目前,在李氏影响带动下的从业人员达50多人,方城县正积极为李氏神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和设施建设,形成了“三山一水一馆一宫”的旅游格局,即大乘山、七峰山、黄石山,望花湖自然景观,杜凤瑞纪念馆和炼真宫人文景观。目前,该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望花湖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