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已深秋,东非初入夏。凌晨四点,我们抵达内罗毕市郊的恩克贝西机场,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国土。一阵细雨刚过,空气湿漉漉的,散发出诱人的泥土与芳草气息。也许是初来乍到,总感到几分陌生与神秘、几分狂野与苍凉。透过晨雾般朦胧的面纱,拉开梦幻般神奇的帷幕,我们看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真实画面,听到了一曲曲纯朴粗旷而又荡漾文明波澜的优美旋律。让人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从生命与价值的评判中,感受到一种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近自然状态与后工业时代的强烈反差、撞击和融合,体会到一个民族文化与进步的厚重积淀。还是伴随我们的足迹,踏着大自然优美和谐的旋律,去追寻拾似久远、却近在咫尺的回归之路吧!
清凉绿城内罗毕
凌晨四点,内罗毕夜幕笼罩,万籁俱寂。专程前来迎接的我国驻肯使馆关若洵代办在进城途中。热情地向代表团介绍当地自然概况。内罗毕(斯瓦希里语意为“凉爽之地”"是一座典型的森林之城,因流入城区的同名河流而得名。这儿每年两个雨季和旱季,一大一小,相互交替。尽管距赤道以南不足150公里,却因地处海拔1700多米的中南部高原森林环境而四季如春。城区648平方公里覆盖着茂密的林木和大片的原始森林,街道林木葱翠,花团锦簇,真不愧为“阳光下的花城”。
在一家中餐馆用完早餐,天色已蒙蒙亮。我们下榻的丽京大饭店位于市中心,也许为了表达友好和感谢之情,饭店正门中央的旗杆上高高悬挂着五星红旗,使人倍感亲切。从房间的落地窗户眺望远处,高楼鳞次节比,错落有致;俯瞰街心广场,绿树华盖,枝叶婆娑。正是红棉花、三角梅、紫樱花盛开的季节,红绿黄紫相间,构成了城市生命色彩的旋律。广场中央矗立着这座城市标志性纪念雕塑———“道钉雕塑”,黑色大理石底座与白色主体雕塑正被装饰一新。独特的造型告诉人们:这里先通铁路,后建城市。
雨过天晴,当第一缕阳光映照楼顶,街道上已人头攒动,车流如潮,与广场周边的树林草坪动静相宜,显得十分和谐与协调。
这里的主人善解人意,我们一次次乘车从市中心的驻地出发,而每一次都尽可能向着这座城市的不同方向行进。出于职业的本能,对于每一条线路,都用一种专业的目光,审视、评判。在内罗毕,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街道广场茂密的树林花草和由此而构成的斑斓色彩;最引人关注的是城市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空间布局。在无数次感受与思索中,那动人的旋律一次比一次清晰,一次比一次玄妙,恰似踩着异域民族歌舞的节奏,那样明快、淳朴与厚重。
绿色,那是内罗毕的生命,是人与自然最华美的乐章!在内罗毕一连几天,我们马不停蹄地忙于公务,先后应邀访问了肯尼亚环境自然资源部和林业司、国立林业研究所、野生动物保护局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区域合作司,拜访了我国驻肯使馆。令人新奇的是,这些机构几乎都坐落在城边森林绿地环境,十分幽静典雅。印象最深的要数野生动物保护局(kws)。这是一座欧式风格的二层楼房,木质砖瓦结构,外墙内廊,呈!字形与大门连接。宽敞的院落里,少年与长角羚羊和犀牛母子两组雕塑,显得尤为醒目。院内花草如景,碧水如镜;院外绿树环绕,森林密布。
接待我们的是负责教育的官员,名叫理查德.奥班达。他告诉我们,1976年国家设立了旅游部,野保局是一个职能司局。随着以野生动物观光为主的旅游业逐渐发展,其地位随之攀升。1990年,旅游部更名为旅游与野生动物保护部,野保局也升格为半自治的独立机构,负责管理占国土面积,8%的65个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依法协调和保障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在肯尼亚,公民利益一旦受到野生动物侵害,全部由政府负责赔偿,而任何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尤其在园区内严禁游客下车、投食、挑逗、惊吓和骚扰等一切影响野生动物正常活动的行为。严格的保护措施,使肯尼亚58万平方公里国土,自由自在地生活着350多种野生动物,500余种鸟类,其中大型哺乳动物50余种。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30万人次,近来旅游服务业年收入均在3亿美元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
肯尼亚不愧为地球上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动物世界”与“鸟类天堂”。中国人最熟悉、收视率最高的“动物世界”栏目,大部分镜头均取之这儿热带高原上的稀疏林草原深处。
一番长谈之后,奥班达邀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孤儿院。这儿与野保局办公楼一墙之隔,木质大门不宽却很别致,四周用木桩和铁丝网把各种动物分隔开,各种设施简洁而齐全。一名来自欧洲的“狮王之友”志愿者正带着几位朋友看望自己认养的两只雄狮与一只猎狗。兽通人性,主动向他靠近,任其用手指伸进铁丝网抚摸,不时发出亲昵的叫声。
奥班达介绍说,这里收养了30多种因病、受伤、离群或丧偶,一时难以放归自然的野生动物。在肯尼亚主要城市几乎都设有类似的动物救助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慈善机构和国际志愿者资助。当问及内罗毕野生动物园时,奥班达神秘地向我们示意,哦,原来这儿正是园区的一角。久负盛名、最具特色、也是世界唯一的城市野生动物园,就是眼前这片占地达150平方公里的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