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不久前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省委书记徐光春视察商丘时对商丘市的文艺工作作了更明确的指示,为商丘市的文艺创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商丘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历史上就是骚客云集、文人荟萃之地。在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春秋战国时期,墨、道、儒三家重要学派皆发源于此。西汉时期,景帝胞弟刘武封于商丘,“筑梁苑三百里”、“广招天下豪杰”,商丘一时成为“文景之治”的一个缩影。甚至到了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许多文人雅士还到此吟诗作赋。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词人晏殊任应天知府,在商丘建立了号称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由文学大家范仲淹亲自主持。明清时期,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离开了黄河流域,但商丘仍为历代名都大邑,名人辈出,著名文学家侯方域,即为清初古文三大家之首。解放后,我市的文学艺术事业也由野草萋萋变得百花争艳,苏金伞、孙广举等一批批文学艺术人才脱颖而出,一篇篇一件件文学艺术作品争奇斗艳,为商丘争得了荣誉。
商丘是古代发明的集中地。在这片土地上,仓颉创造了文字,杜康酿造了秫酒,葛天氏发明了器乐。这里曾是帝都之邦,帝喾建都,商汤开国,赵构登基,建立过三大王朝。商丘是重大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刘邦芒山斩蛇起义,劈出了刘汉江山第一剑;赵匡胤密谋举事,迈出了北宋王朝第一步;刘邓挥师挺进,打响了淮海战役第一枪。商丘是天下膏腴之地,微子封宋,形成了宋国的兴旺;刘武命梁,形成了汉梁文化的繁荣;宋祖设陪都,形成了南京(商丘)的富庶。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仍被历历在目的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所见证。经受五百年风雨吹打的商丘古城仍巍然屹立,熠熠生辉;两千年日月轮回的芒砀汉梁陵墓群仍云蒸霞蔚,紫气升腾;阏伯台、燧皇陵、张巡祠、八关斋、三陵台、木兰故里、白云禅寺、黄河故道、商文化广场、孔子还乡祠等文化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一部闪光的商丘发展史,便是整个中华文明史的缩影。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深深凝聚在城市的生命之中。它是一个城市创造力和凝聚力的象征,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富民强市之路。文艺界的同志们,商丘的发展和进步永远离不开你们,历史赋予的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大家的肩头,我们一定要把我市的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出人才、出队伍、出特色、出精品、出品牌,形成具有坚强合力的优势资源,让商丘的文化品牌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商丘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作品。商丘人相信,经过大家的继续努力,商丘市的文学艺术事业一定会更加繁荣。商丘要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培养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让更多的普通劳动者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让更多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成为文学作品的中心,让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文学作品的主流。真正以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来衡量文学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文学工作者要尊重艺术成熟和人才成长规律,克服浮躁之气,淡化名利之心,夙兴夜寐,栉风沐雨,以诗言志、文载道、艺传情的历史责任感,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严谨态度,努力创作出无愧于先贤、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期待的精品佳作。
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学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精髓,是当代文艺创作生产的主旋律。我市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立足推进构建和谐商丘的生动实践,大力讴歌加快商丘奋力崛起的辉煌成就,从商丘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
这次由商丘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市计生委、市作协协办,《京九文学》编辑部承办的“人口杯”商丘市首届文学征文大赛,大多作品均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结合。作品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都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希望获奖作者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这次文学作品大赛为动力,用大家手中的笔和墨,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姿态,积极投身到该市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和谐兴市的火热实践中,热情讴歌商丘儿女的生动创造,创作出一大批弘扬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商丘特色的文学作品,把商丘文学事业推向更高更新的层次,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