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春节还有20多天,郑州商都民俗庙会、开封中国翰园、郑州城隍庙新春文化庙会、开封清明上河园、洛阳春节文化庙会等,已为市民准备好了丰富多彩的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活动项目。如果再加上一些景区、饭店及商场等举办的小规模的民俗表演活动,春节期间,市民可以不重样地观看到多种多样的民俗节目表演。河南的民俗游迎来了“冬日暖阳”。晚报记者 唐善普
现象 民俗游迎来“春天”
春节文化庙会的味道越来越浓。郑州、开封、洛阳、淮阳等地的春节文化庙会活动,已为市民准备了各式各样的以民俗为主的游玩项目。
据大众生态园负责人介绍,2008年,郑州商都民俗庙会将联动开封翰园、商丘火神台、淮阳太昊陵、浚县大伾山、洛阳春节文化庙会,联合推出各地民间绝活表演、风味美食、湘西鼓王及朝鲜歌舞等旅游产品,举办一场以文化、体育、旅游、健康、娱乐为内容的“中原古庙会大联动”活动。
“精美的民间绝活和民俗表演是今年开封翰园碑林春节祭祖庙会的重头戏。”开封中国翰园市场部经理陈喜军告诉记者,他们将邀请国内外80余家表演团队在6大表演点演出,从规模、阵容、组织及价位等方面打造最超值的文化庙会。
清明上河园也不示弱,今年的春节文化庙会除常见的舞狮、舞龙、盘鼓,难得一见的蹦杆轿、肘阁,还有荷花灯、天鹅灯,点缀主要景点的造型灯,密布枝头的彩灯及元宵节焰火晚会,将让游人享受到视觉味觉和听觉盛宴。
“河南民俗游已迎来了春天。”河南海燕旅行社总经理陈培俊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他告诉记者,他们从去年就已将沿郑—汴—洛线路的民俗庙会游进行联合设计线路推广,很受欢迎。从举办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每年春节逛庙会已成为人们的“新年大餐”。
市场 民俗游潜力巨大
“游山玩水式的旅游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人们对深层次的文化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民俗民风特色游深受关注。针对2007年冬游市场及2008年市场发展,特推出具有河南特色的民俗游系列,感受中原民俗文化的精髓。”这是深圳一家旅行社在网页上打出的民俗游宣传。河南的民俗文化受到走在时尚前沿的南方人青睐,不能不说是件令人兴奋的事。
陈培俊告诉记者,河南丰富多样化的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精髓,因为中原地理位置的特性,决定了它纳采众长的多样性,很受游人喜爱。作为一名河南旅游工作者,他常向外地旅行社推荐河南的风俗民情。“越来越多的外地旅行社开始关注我们的民俗游产品了”。
“冬季是一年中民俗活动最丰富的季节,旅行社和景区可借机大力开发产品,让外地的和外国游客体验不一样的民俗特色。”一行业人士认为。而在开封中国翰园创建人李松涛看来,“办庙会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起,否则传播就无从谈起”。今年,他们的门票仅为10元,可同时观看两大分会场的节目。
歌天智业总经理葛天一直为推广中原民俗文化旅游产业而努力,已在郑州大众生态园成功举办了多届民俗庙会。2007年他接手的美玉桃源更是从多角度开发出十多个类别、几十种,以原汁原味民俗为主的旅游项目,市场反响很好。“假日调整后,今年的市场需求会很大,而市场的推广将起主导作用。”葛天认为,在未来两三年内,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旅游产品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民俗产品较丰富的河南,民俗游潜在市场不可估量,也无法替代。
观点 民俗产品亟待挖掘和开发
采访中大多数旅行社负责人表示,清明、端午、中秋成为小长假后,游客出游的愿望将更强烈,这无疑给传统民俗注入了新的活力,伴着这些节日的民俗游产品的挖掘和开发,线路设计和推广将是当务之急。
河南省民俗专家孟宪明在谈到民俗文化旅游时说:中原是中华民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河南的黄河文化和河洛文化是河南的民俗文化品牌。民俗产业是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而民俗旅游则是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发展河南民俗旅游的关键是要对民俗产品进行很好的挖掘、开发、利用。”
“曾经濒危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以邮票形式进入了更为广泛的传播领域,年夜饭如今也打起了民俗牌,曾经在山野乡村顽强生长的民情民俗,正悄悄走进现代生活……”一篇文章这样描述了近几年我省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陈喜军表示,运用市场行为给民俗节日、民俗文化注入富有活力的元素是尽快提升和发展我省民俗旅游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年来,开封中国翰园着重在新内容、新形式等方面给文化、民俗和旅游搭建传播平台。据了解,清明上河园民俗文化节的表演队伍,有好多是从乡村民间发现的,在此之前他们身怀绝技但找不到合适的生存舞台,通过清明上河园的市场化运作,既保存了绝活,又让更多人欣赏到了这些特色民俗产品。
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始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同时也具有区域垄断性。比如商丘火神台、淮阳太昊陵等民俗文化庙会都是寻求一个“根”为载体,同时又在“新”上下工夫。河南财经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所长苟自钧认为:“发展民俗旅游就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同时要有选择,不能照抄照搬外地模式,要突出差异性,只有这样,民俗游才会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