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半汤是全国四大温泉之一,曾是著名的疗养胜地。然而,在最近十年的假日旅游经济热潮中,半汤却一天天“冷”了下来。
走进半汤,你会发现,这里的温泉疗养机构(包括带疗养性质的培训中心)多达十余家,分别为不同的部门圈地建设,它们守着好山好水,却大多在低水平、同质化的经营中门庭冷落、闲置荒废。半汤的宝贵资源似乎在这一道道围墙中“沉睡”了……
半汤曾名震全国
半汤位于巢湖市东北十余里的汤山山麓,交通十分便捷。日前,记者乘车沿合巢芜高速公路行驶,下了半汤收费站没多远便到达半汤温泉区。
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片秀丽的山水,到处是绿树成荫的景象,远远望去,依稀可见一处处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
半汤街道的一位老居民告诉记者,半汤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丰富,有山、水、泉、洞、塔、寺等景点,并且流传许多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著名的有成汤放桀于鼓山的放王岗、楚汉相争时范增遗址和范增塑像,等等。
一提到让半汤名满天下的温泉,半汤街道的每个人都会打开话匣子。“半汤温泉历史悠久,隋朝即有书记载:半汤温泉,冷热各半,相互交汇,遂称半汤。”一位居民说,“要是到冬天来啊,你会看到整条街都像个蒸笼似的。”
记者参观了半汤温泉的几处泉眼,虽然泉眼现已被盖在水泥板下,但仍可见团团蒸气腾空而起。半汤温泉管理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经国家权威科研机构鉴定,半汤泉水中含有铁、锌、锰、钡、锶、氡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活动性元素,不但能治疗50多种疾病,还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此外,半汤的冷泉还是优质饮用矿泉水,具有珍贵的开发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全国各地的人都慕名来半汤疗养和旅游,刘伯承、张云逸、万里等领导人也曾多次来这里疗养,半汤的名气可大呢。”说起过去,半汤人的脸上写满荣耀。
疗养院几成“空城”
“知道半汤的人不少,但来半汤的人如今是越来越少,现在,整个半汤的游客接待量可能抵不上一个普通度假村。”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半汤没有度假村,代表半汤疗养和旅游业的是十余家疗养机构,它们全部集中在半汤街道一个狭小区域,砌起高高低低的围墙。
在半汤街道,记者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家疗养机构,有些疗养机构之间仅一墙之隔。它们除了名字不同,从设施到服务基本大同小异。走进一道道围墙,记者很多时候如同走入“空城”,大部分疗养机构除了有一些会务接待,基本上很少有游客光顾,生意很是萧条。
半汤干部疗养院的接待量和营业额在半汤温泉业占据相当大的份额,但该院刘副院长告诉记者,他仍要为疗养院的生存而发愁。虽然该院有多项特色疗养服务,并且价格低廉,每个床位每日收费数十元,但一些疗养大楼的入住率很低,一些水疗设备终日闲置。“我院占有半汤最大的温泉泉眼,几十年来,泉眼的日出水量1000余吨,比台湾最大的温泉出水量多一倍,但由于客源太少,每日有500至700吨优质泉水全都白白浪费了。”刘副院长痛心地说。
记者在半汤地质疗养院了解到,这里的入住率更是低得惊人。“说来你不信,我院平均每天只接待一个客人,也就是说,我院六七十名员工每天只服务一个人。”地质疗养院办公室单朋年主任介绍,该院有100多张床位,可每年只有本系统疗养职工二三十人和少量社会上的游客光顾。由于生意萧条,而该院一年水、电、车辆管理等开支近百万元,人员工资几十万元,亏损严重。
守着“金饭碗”却挨饿
“半汤不缺资源,各家疗养机构捧着的都是金饭碗,过去大家不愁客源。但没有形成市场意识,守着金饭碗终究会挨饿。”干部疗养院刘副院长感慨地说。
小小半汤街道缘何建了这么多的疗养机构?刘副院长告诉记者,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卫生系统、总工会、电力系统、地质系统等都纷纷在半汤建温泉疗养院。上世纪50年代初,干部疗养院建立;上世纪50年代末,工人疗养院建立;此后空军疗养院、地质疗养院、电力疗养院也相继建立。上世纪90年代,银行等单位也在半汤建立了疗养机构。这些疗养机构有些是为名人、劳模、专家服务,有些则是圈一块地作为内部职工福利。
“虽然这些疗养机构现在看来有点落后,但那个年代,它们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相当上档次的,也为打响半汤的疗养和旅游品牌作过一定的贡献。”刘副院长说,干部疗养院建立后,全国各地许多专家、劳模和名人都来这里疗养过,“到后来,院里一再加床位都不够住。”刘副院长说,那个年代半汤各家疗养机构都曾有过这样的红火。
不过,好日子在上世纪90年代末基本结束了。“以前之所以红火,一是得益于公费医疗制度,一是因为当时全国的疗养、度假热还未兴起。然而医疗制度改革,加上全国各地度假村的兴起,半汤的客源一下子就跑了。”一家疗养院的负责人说,其实那个时候,如果半汤疗养机构抓住机遇,对原有的设备和服务进行改造和提升,应该可以适应变化的形势,但可惜的是没有一家这样做。他说,半汤疗养机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基本上靠各自主管部门拨款过日子,几十年前自不必说,就是现在也是“旱涝保收”,因此也就缺乏通过更好的服务来吸引顾客的动力。
错失改造升级机会
然而,财政补贴终归是有限的。一些疗养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上级主管部门如今的财政资金拨付已捉襟见肘,使疗养机构出现了生存危机,不仅房屋修葺、设备维护无钱支付,就连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
干部疗养院依汤山而建,是休闲疗养的好地方。记者发现,前来参观者无不对该院的资源和环境啧啧称赞,然而对该院灰头土脸的房屋和设施却直摇头。在这里,不少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破旧平房,占据风景最美处,令人惋惜。该院一位负责人坦言:“我院20多年没有新建和重修一处房屋,也基本没有更新设施,而这20多年恰是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其实,干部疗养院在半汤的疗养机构中算是条件好的,有的疗养机构就更加糟糕。记者看到,部分疗养机构的黄金位置被断壁残垣、乱石柴禾所占据,走进客房和疗养病房,你会发现,楼道普遍阴森灰暗,墙面、地板、门窗、床上用品、卫生洁具、家具、家电等都不同程度地破旧损坏。“这样的环境,游客来了一回就不愿来第二回。”
“过去光景好的时候错失改造升级的机会,现在想提升档次也没有这个经济条件了。”一家疗养院负责人对记者说,半汤的疗养机构几乎家家亏损,根本无力进行改造和提升,而这样则更加无法吸引人气,生意更加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