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安徽省文化厅传来喜讯,灵璧县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灵璧琴书和灵璧皮影戏,顺利通过专家组审核,荣登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2006年灵璧钟馗画申报成功外,灵璧县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又一次成果。
灵璧琴书于清光绪年间,从山东发展而来,它吸收了灵璧地方戏曲、民歌小调,并融进周边地区戏曲艺术,经过琴书艺人的长期艺术实践形成,唱腔优美,富有地域特色和感染力,在淮北地区有广泛的影响,曲牌有“梅花落”、“金钱落”、“莲花落”、“大哭头”、“凤阳歌”等。代表人物有鲁帮友、高成富(艺名高小眼)等。灵璧皮影戏创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它是由县北一来姓艺人,从河北学艺归来后,在今渔沟镇来霸村广收门徒传承而来。皮人的制作是将经化学处理过的熟牛皮或驴皮,雕镂施彩成人物或花鸟(走兽)。演出时把皮人敷在操纵杆上,以灯光映照影像于荧幕,随着艺人说唱和音乐伴奏进行表演。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人在艺人的操作下,或翻腾跳跃,或掩面哭啼,或仰天长啸,剧中人物活灵活现,与唱词、伴奏默契配合,反映民间的喜怒哀乐。代表艺人有唐兆福、尹成玉、尹成科等。
近年来,受现代文化传媒的冲击,灵璧琴书和皮影戏艺术都处于濒危状态,传承者愈来愈少。灵璧琴书和皮影戏艺术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灵璧县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