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记者走进著名侨乡福建省南靖县塔下村,只见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在溪边和古桥之上;土楼内,来自香港的200多名游客被神奇的建筑所醉倒,流连忘返;村落里,淳朴的村民面带微笑,喜迎八方游客。
曾几何时,塔下还是一个外人罕至的古村落。随着福建土楼申遗成功,这个与田螺坑土楼仅有五公里之隔的小村庄人气飙升,最近几年,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旅游业曙光初现。同时,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最近五年来接连荣膺“中国景观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三项耀眼的殊荣,被专家学者、游人冠以“闽南周庄”的美名。小村庄散发出浓厚的历史与人文魅力……
古建筑:寓意高远励后昆
“塔下村都是张氏家族。我们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这就是村里的传家之宝,也是优势所在。”在村里的“小玲珑客栈”,好客的主人张存爱泡起铁观音,村主任张耀河向记者娓娓道起塔下村的历史。
塔下并无塔。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张氏先民从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来到此地,在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就有了塔下村名。先民到此开基后,沿沟谷两岸陆续建起42座方圆土楼。清朝末期,受地理环境之限,村里人又沿溪建起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结构的吊脚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小桥流水人家”奇妙景观。
张耀河说,先人给后人留下的,有山水相傍的一方水土,美丽怡人的居住环境,更为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处世为人。
在塔下,楼房门上方都会镶嵌一个楼名,如裕德、睿源等等,以此表现楼主的向往与追求。而楼门两侧对联更是如此,如睿源楼的大门联:“睿水遥山灵秀发祥教子诗书昌后世,源深流远澄清维美居身质朴迪前先。”这些言简意赅、隽永深远的藏头嵌字联,体现了勤学奋进、追求真善美的育人思想,构成了张姓家族传统族训的核心,对后人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
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家庙“德远堂”的历史渊源,更是体现了张家的传家风范。沿着溪畔的青石板小路拾阶而上,穿行在土楼中,透过油菜花望去,一座设计精致、古朴典雅的“二进”古屋映入眼帘。引人注目的是,堂前精雕细刻的石杆高高耸立,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细数一下,有23根。
据考证,德远堂前的石龙旗杆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多、最完好的一处石龙旗杆群。年长的村民介绍,古时为勉励塔下族人发奋读书,便在族规中规定,凡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竖石龙旗杆,上镌刻姓名、官衔及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多雕毛笔锋,武官则镌坐狮,整体体现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这些石龙旗杆,是张氏家族重视文明教化及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见证物,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奇观。
步入堂内,更有一番景象。大殿横梁上镌刻着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厅两边红柱上写着清太守张翱作的取材于张姓家族历史名仕的一对长联。
千百年来,这些寓意高远的古建筑中蕴含的处世哲理,形成了塔下与人为善、追求卓越、爱国爱乡的浓厚文化氛围,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塔下人奋发进取、建功立业。据《张氏德远堂族谱》记载,民国时期,塔下村就有300多人出国谋生,他们在侨居国历尽艰辛,艰苦创业,许多人成了当地社会贤达、殷商巨富。出仕发迹的张姓族人,秉承传统的客家文化,回报祖国,回报乡亲。现在塔下村里的10座桥梁、3公里水泥路、学校等等,都是华侨捐建的。现南靖境内德远堂张姓派下4000人中,就有大学生200多人,全村获博士学位5人,教授、副教授10多人,在国内从事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300多人。
“世代传承的家训,教育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处世为人。现在,我们做旅游,就要展现出与人为善、宽容和谐的精神面貌,才能真正体现出历史文化名村的魅力。”谈到历史与现状,张耀河说。
民乐队:吹拉弹唱传美名
到塔下村旅游观光,德远堂是必到的一处景点。来到这里,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由9位老年人组成的民乐队,在这里吹拉弹唱村里自古流传下来的古民乐。乐队中年龄最高是两位83岁的老人张户锋和张贺育,年龄最小的张权才也有60岁高龄。每天,他们都会带着自己拿手的扬琴、二胡、琵琶、唢呐、大鼓等聚集到德远堂,大家不用排练,亦不用事前的协商,只要年长者起个头,便默契地吹拉弹唱起来,显得悠然自得,漫不经心。
由于老人们弹唱的是当地流传的古民乐,音律独特,别有韵味,每每引得前来观光的游客驻足围观,细细品味,久久不肯离去。许多听过民乐队弹唱的游客都感慨地说,这样的古乐,和他们在云南丽江听到过的纳西古乐非常相似,甚是好听。
然而,让众多游客没有想到的是,德远堂里的民乐队在弹唱古乐的时候,还经常会结合说唱,内容以介绍塔下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民居建筑、家族历史为主,用浅显易懂的词汇配以古朴悠扬的民乐,宣传塔下迷人的风光与厚重的人文。
一位来自江苏的陈姓游客在听了民乐队足足一个小时的弹唱后,这样感慨地说:“刚到塔下的时候,小桥流水人家的奇妙风光是一目了然的,但兴奋之余就开始纳闷了,如何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里的历史和人文却成为一个问题。没想到,我竟然是在听老人们漫不经心的吹拉弹唱中不知不觉了解到了这一切,真是太有意思了!”
“这么独特、悠美的曲调,在全国别的地方肯定是听不到的,这本身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奇特景观。你看,我都用我的DV把刚才老人们的演出录了下来,准备带回去和家人朋友共同分享。”一位来自北京的陆姓游客,在听完民乐队的弹唱后,更是激动不已。
而对于自发聚集到德远堂弹奏古乐,拉二胡的张户锋老人则这样理解:“演奏古乐,既是晚年休闲娱乐,又能宣扬家乡美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中心户:播撒文明拓富路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荣膺全国15个、全省仅有的2个“中国景观村落”以后,塔下村声名鹊起,游客剧增,如何营造良好人文环境,规范旅游接待服务,成为事关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课题。
为此,村里有针对性地选择张承才、张佳亨、张如茂、张日九四个家庭为“文化宣传中心户”,重点宣传塔下风光,传播旅游服务规范,引导村民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增加家庭收入。
今年64岁的张承才,将家族世代居住的“围裙楼”改造成客栈,并在楼内配套开起了农家饭庄。由于客房古香古色、整洁卫生,农家饭庄饭菜土里土气却是风味独具,他的“围裙楼客栈”一举成名,前来住宿和用餐的游客络绎不绝,生意相当红火。
作为文化宣传中心户,张承才在做好自家生意的基础上,平时十分注重与前来客栈参观学习的村民交流,将自己管理客栈的心得传授给有意开办旅店和饭庄的村民。为招徕更多的游客前来塔下观光旅游,张承才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围裙楼客栈”网站,专门宣传塔下风光、旅游路线,展示塔下客房和餐馆等,真正让塔下风光通过网络走出了山门、走向了世界。
“作为中心户,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宣传和引导村里人,热情待客,真诚待客,文明待客,这样我们的旅游事业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张承才深有感触地说:“要是整天对客人冷眼相对,不理不睬,甚至因为他们是外地人,就不讲诚信,以次充好、随意抬价,敲人竹杠,影响肯定不好,没有安全感,以后就没人敢来塔下旅游了。”
正是在张承才等文化中心户的带动下,如今的塔下村,村民的文明意识伴随着土楼旅游的升温也同步增强。
目前在塔下村,像张承才这样开办客栈和餐馆已有10多户,全村能够提供的住宿床位达300多个。村里的农家餐馆,能吃到富有土楼特色的土鸡、土鸭、菜干、糯米酒等等农家特色美食。许多塔下人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卖土特产、有的搞旅游客运、有的就近到客栈和餐馆务工、有的卖起了工艺品、有的还开起了茶庄,各类旅游服务迅速健全起来。一条前景无限的致富之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塔下人的面前。(方文荣 陈卫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