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年来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捐助的省级贫困村,几年之内摇身一变成为全市的富裕冒尖村。这个村的“致富经”是什么——
编者按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而“一村一品”则是各地农村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主导产业的有效途径。在去年、今年两个“一号文件”中,中央均对发展“一村一品”提出了要求。近期,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加快“一村一品”发展进行了部署。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精神,服务全市新农村建设,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一村一品”走怀川》栏目,以求通过对已经具有“一村一品”雏形的村庄宣传报道,达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目的。
全村212户村民,有198户建起了家庭宾馆;全村829人,有600多人从事旅游服务业。2006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户均纯收入达4.5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这个村,就是修武县岸上乡岸上村。
岸上村地处太行山深处,紧傍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景区。然而,直到20世纪末,这里还是一个生产条件落后、群众思想保守、户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省级贫困村。村民们世代守着几百亩薄地望天收,长年靠山外捐赠的衣物和上级发放的粮食御寒果腹。
世纪之交的时候,山村周边的寂静渐渐被旅游浪潮的喧闹声所打破。在蜂拥而来的游客中,陆续有人摸进村里,打探能否找到住宿的地方。面对已经逼近家门的商机,一些村民受到了触动。然而,世代务农的山民谁也不敢贸然当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时候,村干部站了出来,集资2万元在景区停车场附近修建了10间门面房,搞商品零售。2000年,5户党员干部又将自家的房子改建成了简易家庭旅社。没想到,各家当年便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户均年收入达5000元。
开家庭旅社能挣钱成了无声的号召。村民们纷纷将自家的房子就地改建为家庭旅社。但大伙儿很快就发现,档次低、接待能力小的家庭旅社远远满足不了持续火暴的旅游所带来的游客需要。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势在必行。2003年,根据景区发展总体规划和村民的发展需求,县、乡对该村旅游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并协调贷款680万元,帮助群众改扩建家庭宾馆。很快,村内房屋建筑、街道整修、绿化美化、供排水等工程全面展开。同时,村里将景区沿线的500多亩土地全部退耕还林,种植了香椿、石榴、山杏、柿子等经济果木,依托旅游建设生态山果采摘园。
截至2006年年底,岸上村共建家庭宾馆198个,总计拥有标准间3100间、普通间120间,拥有餐饮门店20多个、各类商铺50多个。如今,走在村里的街道上,昔日的土墙柴扉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餐馆、商店和川流不息的游客、大巴。
伴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岸上村正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向着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大步迈进。原来破房烂瓦的村小学教室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过去的烂石滩变成了安装有多种健身器材的休闲娱乐广场,家家户户接通了闭路电视,80多户村民家里装配了电脑,他们把家庭宾馆的照片和情况简介制成网页,利用网络招揽生意。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经把步子迈进高校大门,学习先进的酒店管理知识,争取把自家的宾馆办得更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