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园经费不足、教师队伍不稳、收费混乱。”这是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北京市学前教育体制的建议案》中对北京幼儿园问题的总结。
这个结论,是北京市政协“完善学前教育体制”专题调研组,经过两个月的大量调研、座谈,实地考察了西城区、朝阳区、房山区、通州区等区县的十几所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的基础上得出的。
孩子刚一出生,北京的家长就要考虑上幼儿园问题;为进公办园,一两岁就要托人排队上亲子班去“占坑”;为报名,在幼儿园门外等上一天一夜甚至更长;想进公办园,先拿几万元赞助费——这些困扰幼儿家长的怪现象在北京已见怪不怪。
据北京市教育部门统计,与十几年前相比,幼儿园总量在减少。1996年,北京市共有幼儿园3056所,而目前全市合法幼儿园仅有1266所,下降了58.57%。
在幼儿园大量减少的同时,新生人口在大量增长。据有关部门测算,近3年出生的近46万户籍(49%)和非户籍(51%)“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现有幼儿园资源仅能满足其中一半的入园需求。
这种情况下,大量收费低、没有正式注册的“山寨幼儿园”出现,目前共有1298所。但是不论是合法还是山寨,加起来也不过2564所。而且北京常住人口还在继续增长,入园难问题依旧存在。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政协调研组经过详细分析,认为主要是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的。比如2008年十几亿元的教育附加费中,学前教育仅有0.39亿元,占3.1%。有数据显示,为数不多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多年来仅投向了145所公办园,而这些公办园多数又集中在城八区,远郊区县和农村数量很少,经费投向明显不均衡。
调研组还了解到,学前教育到底是“公益性”的政府一般性公共服务,是以政府办园为主体,还是依靠市场进行经营,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
政协委员认为,北京对学前教育缺乏独立的投入机制,更没有明确的投入比例规定,政府在学前教育投入上可投可不投,或有钱多投、没钱少投,甚至有钱也不多投。由此造成办园条件、收费、教师编制和待遇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