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最识江湖味:随金庸谈诗说情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诗歌词曲,中国诗歌,诗研究,
品牌: 孙涛
基本信息·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811373912
·条形码:97878113739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平生最识江湖味:随金庸谈诗说情》内容简介:江湖在哪里?你我的心中!江湖并不只是打打杀杀,气贯江湖,情满江湖!爱恨情仇西风白马,江湖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大起大落,永远未知的神秘。
作者简介孙涛,江苏徐州人。已出版《同一首诗》《古希腊罗马神话十日谈》《东坡拾瓦砾一苏东坡这个人》《广告创意的视觉表现》等图书十余种。日: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样样非专业,吾心真喜欢。
我,情真,至善。痛饮酒。熟读书。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悦花草美人,建文字江山。
编辑推荐《平生最识江湖味:随金庸谈诗说情》:看英雄本色 品侠骨柔肠
目录
平生最识江湖味(代序)
第一回 乔峰:女人一生最想要得到的六个男人之
第二回 郭靖、黄蓉之“文化苦旅”
第三回 杨过感言:美人如玉剑如虹
第四回 好逑汤: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
第五回 情痴段誉的“诗经”生活
第六回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第七回 女孩必读:看殷素素如何顺利拿下张翠山
第八回 小曲儿好唱口难开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根据金庸《鹿鼎记》改编,由张卫健主演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小宝与康熙》大结局中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场面:
韦小宝将冯锡范如打桩般一下一下直打入地,口中还大呼小叫:“这一招是代胡德帝打的,这一掌是代陈近南,这是代大老婆、二老婆、三老婆……这是代金庸打的!”可怜那冯锡范只剩下个头还露出地面,依然好奇心大起,口齿不清地发问:“金庸是谁?”
韦小宝一脚把他完全踏与地齐,骂道:“连金庸是谁都不知道!死去吧你!”由此可见金庸“八风吹不动”的地位。
金庸是谁?我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他:平生最识江湖味!
《卧虎藏龙》中李慕白有句话:“江湖中卧虎藏龙,人心里其实也是卧虎藏龙!”江湖在哪里?在你我的心中!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侠客的社会,江湖仍在,惜无大侠!几乎几代人的江湖感觉都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
叶梦得有一句夸柳永词流传极广的话:“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现在能当得起此话的华人作家,恐怕只有金庸。香港作家倪匡这么评价金庸:“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造诣,与任何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相比都毫不逊色。这位当代的关汉卿、曹雪芹,也完全可以与西方文学史上泰斗级的人物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相提并论。金庸的《鹿鼎记》《天龙八部》等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然而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重文轻武的习性,一种啃着窝窝头唱高山流水的矫情。
文摘插图:

靖哥哥特容易被忽悠,一听这话,立马把“九花玉露丸”收了起来。黄蓉虽然不知道瑛姑下了毒,可听到她对自己的爹无礼之极,哪儿受得了这窝囊气?于是“投其所好”给瑛姑使了个“毒”招,用竹杖在细沙上给她出了三道算题:第一道是包括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喉、计都的“七曜九执天竺笔算”;第二道是“立方招兵支银给米题”;第三道是“鬼谷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黄蓉走了,瑛姑傻了!
照黄蓉的说法,“半年之内,她必计算不出,叫她的花白头发全都白了”。瑛姑的连环计确实毒到了段皇爷,黄蓉的招儿也不含糊,不知道给瑛姑头上又添了多少根白头发,最终也没算出啥结果来,还是在偷偷跟踪郭、黄二人到段皇爷的隐居之处,第二次见到黄蓉时,黄老师才亲口为她解了惑。
前两道题咱们就不说了,大多数人连题目都看不懂,第三题大家上学时都算过,用现代数学来解很简单,我们来看看黄蓉的算法:
黄蓉笑道:“这容易得紧。以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余数乘以二十一;七七数之,余数乘十五。三者相加,如不大于一百零五,即为答数:否则须减去一百零五或其倍数。”瑛姑在心中盘算了一遍,果然丝毫不错,低声记诵道:“三三数之,余数乘以七十;五五数之……”黄蓉道:“也不用这般硬记,我念一首诗给你听,那就容易记了: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余百零五便得知。”
瑛姑听到“三人同行”“团圆半月”几个字,不禁触动心事,暗道:“这丫头既识得他,自是早知我的隐私。三人同行是刺我一女事奉二男,团圆半月却讥我与他只有十余日的恩情?”她昔年做下了亏心之事,不免处处多疑,当下沉着声音道:“好啦,多谢你指点。朝闻道,夕死可矣。你再罗唆,我可容你不得啦。”黄蓉笑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闻道之人啊,倒不曾听说是要弄死那传道之人的。”
后记我似乎天生就是个编书的材料。
20多年前学吉他,那时能找到的参考书很少,而且从乐理到握琴那要求真叫严格,个个都是奔着把你培养成大师去的。而我只想能自弹自唱而已,于是边学边写,自己编了套《吉他入门》。从没接触过吉他的人,按我的方法,第一天能弹个小曲儿,第二天就能边弹边唱,比其他书教得快多了。后来我遇到太多曾自学吉他,买了相关书籍练了没几天就扔到一边的人,于是把自己的资料给他们去复印,个个练得兴趣盎然。按我的路子学,想成为大师不可能,玩,没问题。
1990年上大学,基础课里有《大学语文》,讲到古典文学时,几堂课下来,人人无精打采。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功利化的、本末倒置的、活生生抽掉趣味与快乐的被异化了的语文教育,败坏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胃口。书不该这样编,也不该这样教,这样的念头一起,又生编书之心。
从这一年开始,资料收集工作正式开始,到1994年大学毕业时,我已经积累了十万字的原始素材。参加工作后一边上班,一边整理手中的资料,到2005年猛然发现稿子居然有100多万字了,而喜欢它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时忽然冒出个念头,不如把它出版了吧。当时我在深圳,就近联系了广东的几家出版社,每一家都很有兴趣,最后我选择了南方日报出版社,因为他们的思路跟我最相合。
这套《同一首诗》系列总共出了12本,因为以诗词为线,总觉有些话题意犹未尽,于是把感兴趣的拉出来单练,这样又有了40余万字的《平生最识江湖味——随金庸谈诗说情》、30余万字的《印象苏东坡》、20余万字的《千古事于一联中》几本书。《印象苏东坡》由出版公司更名为《东坡拾瓦砾——苏东坡这个人》,已于2008年4月上架;《千古事于一联中》目前正在选择合适的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