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操作丛书)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小学,
品牌: 俞林军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65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303104680
·条形码:97873031046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小学生
·丛书名: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操作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简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设计者也强调“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并且“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的”。然而,对于三个维度如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围绕这一问题,一些教育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几种三维目标整合的模型。
王敏勤将三维目标看成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他指出:“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
编辑推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高效能的教学取决于教学事件整合三维目标的水平,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有效的学校教育,这就是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实质。
目录
绪论为整合三维目标而教学
第一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学三维目标整合的内容规划
第一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基本能力概述
第二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核心任务概述
第三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三维目标概述
第二章 小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整合
第一节 小学“社区服务活动”中的三维目标整合
第二节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三维目标整合
第三章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整合
第一节 小学“植物种植”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整合
第二节 小学“家政”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整合
第四章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整合
第一节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知识内容概览
第二节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概览
第三节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概览
第四节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方法和策略
第五节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三维目标整合的评价
第五章 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整合
第一节 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知识内容概览
第二节 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概览
第三节 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概览
第四节 在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方法和策略
第五节 在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三维目标整合的评价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主要依靠专门的政工系统(包括党、团、少先队组织)以及专门的课程。虽然也有日常的教育空间,如班主任工作系统,也将德育融整在学科中,如教学大纲里有一些表述,但一直没有建立起基于完整课程功能观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
在20世纪90年代部分地市课程改革的基础上,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这次课程改革都体现出国家对不同学段的中小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从而将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从课程功能的完整性、整合性的角度去规定,构建出新的、基于完整课程功能观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
这一举措表明,我国的课程与教学工作者认识到并明确阐释一个基本理念:道德教育并不是或主要不是关于道德知识的教育,除了各种专门化的德育活动之外,它更多地需要依靠各门学科依托其知识和方法而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影响。纵观国外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识。
一百年前,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对道德的知识及其区分有精辟的论述。他反对道德教育只教授道德的知识,强调道德教育要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在校学习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基础。
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则更加明确提醒大家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他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文摘插图:

课程培养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改革的归宿。课程目标体现着国家对中学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是我国公民素质教育在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具体化。它是指思想品德学科课程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的必要前提,也是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以“过程”的目光审视思想品德教育,确定教育目标是教育之始。教育目标是否正确、清晰,是否合乎时代的要求、教育对象的实际、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关系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和成效。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制约着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从这一意义上说,只有建立确切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体系,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逻辑起点,是对中学生品德、思想政治观念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研究和确定教育目标对于促进中学生品德、思想政治观念素质的发展,对于中学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记2008年10月,在李亦菲博士的引领下,我们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师训处各学科的老师们在分院领导的支持下,欣然起航,投入到了“为整合三维目标而教学”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的研究领域,带领朝阳区的一百多名骨干教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研修活动。
这是我们职业发展道路上一次难忘的经历。参加研修活动的老师们带着疑惑来,带着任务行,真正的深入,是可以让人坐得长久,听得投入的。在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中,老师们反复领会着三维目标的理论、感悟着三维目标的实践,为的就是探明一个困扰多年的问题: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如何才能有效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又如何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在实处?
在这一年的研修过程中,老师们常常在品味着课的设计、反思着课的效果,教学由此变得更有滋味。一篇篇案例的琢磨,一页页文字的推敲,无不刻画着老师们对三维目标整合的追寻、求索的印记。我们也从最初的困惑不解、苦思冥想,经历了过程中的初见端倪、积极探索,到最后蓦然回首、茅塞顿开。“为整合三维目标而教学”,终于不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照亮着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理性之光。在我们的心里,这理性的光芒,就如落在宣纸上的墨迹一点,迅速地洇了开去,成为大家现在看到的文字,散发着淡淡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