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定要美丽一次(初中卷)——语文报·三十年经典阅读
分類: 图书,中小学教辅,语文阅读,
作者: 语文报社 编著
出 版 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字数: 260000版次: 1页数: 244印刷时间: 2010-1-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05223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语文报》创刊30多年来,高峰发行量达500多万份,是全国发行量最大、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学习辅导报之一,被中央电视台称之为“学语文的好伙伴”。
《语文报》创刊30多年来,积累了大量优秀的语文学习资源,是一个语文学习的知识宝库。为了让广大师生能够获得这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我们荟萃了《语文报》30年来的精华,分类整理编排,出版了《〈语文报〉30年精品大系》丛书。
本丛书保持了《语文报》的原汁原味,文章、导语等所有材料均来自《语文报》。体例上按专题编排,版式上在丛书设计的基础上尽量体现报刊特色,灵活多变,同时又根据当前的阅读风格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调整,符合当下阅读习惯。
此外,本丛书还弥补了《语文报》报纸本身易散落丢失的缺陷,同时分类明晰,便于查阅和收藏,能使学生长期受益,是广大师生学习语文的最佳伙伴。
最值得一看的经典盛宴,最值得体会的成长旅程。
《语文报》30年经典阅读集萃系列图书是荟萃名家名篇而成的“经典盛宴”。本系列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和成长体验,主要选取了名师、名家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是该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的上佳内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把经典阅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期让经典滋养学生的精神,让名家名师引领学生的人生。
多年来,《语文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中、高考命题的资源库。每年中、高考结束后,广大读者就会发现,中、高考试题与《语文报》系列报纸的阅读内容发生了惊人的对接,因此本丛书也是学生备考的资料库。
内容简介
余秋雨说“中国人”,余光中说“钞票与文化”,冰心说“娱乐的价值”,你说“年华似流水”,我说“一生定要美丽一次”……这是集名家和你我文章而成的“经典盛宴”。这里有语言激起的智慧浪花,有语言孕育的思想森林,还有沉浸在这浪花与森林中的美丽人生。读它能让像时时“漫步在美的光影里”。
目录
01 美文现场
作家的中学时代
兴趣的反省
苦难的历程
追求的小舟
写作的酵母
孕育了我这一颗小小的种子
我的一次冒险
两件小事
滋味
名家专稿
少年文学梦
火诗
初冬的阳光
郭日方诗四首
音乐
霸王别姬
郁达夫、鲁迅、毛泽东之间
树根的随想
语文短简
畅通
不到的千字文
芳芳的日记
十个鸡蛋
时文全彩屏
太阳路
高贵的捐赠
写给天堂的信
人生如月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说“羊”
那一束伴地莲
收藏阳光
坦然面对生活
阳光的接力
母亲的手镯
工房
‘瓢城古韵
我很重要
在急流中
一生定要美丽一次
幸福的法则
换肾
走散的炊烟
名作功夫茶
晒月亮
知足常乐
弟弟
我看父亲的画
话说“客来”
三十年的重量
晓
佳作有约
与梦约会
珍惜愤怒
往事
乡村
光明的心曲
流行音乐
贪心的紫罗兰
人生的草稿和答卷
树的故事
八倍的辛劳
落泪的冰儿
愚公的传人
把我们的心地打扫干净
孤独的敲钟人
日本人的吸收力
慧眼读美文
夏
读《夏》
君山茶叶金镶玉
细品君山茶
蒲公英
蒲公英情思
甘露赞
从普通中见特殊
芋
情趣盎然启示深刻
瓯江夜渡
黑夜的火光
白鹭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樟树赞
作品总是由于制作精美而存在的
推荐课文
吃鲫鱼说
油漆工
另起一行
记忆
永远的黄桷树
白夜极光
天才梦
鲁迅先生记
冬景
杂文选读
人生如瓶
腹有诗书气自华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小的决定大的
生命的三分之一
一位母亲的家长会
02 青春印象
新启示
最好的果实
不要为自己寻找理由
美感
希望的种子
一个长跑冠军的“秘密武器”
和你在一起
知道自己是笨乌的种种好处
珍珠滩
你就是福
难忘的八个字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信念无敌
人生三境界
只要弯一弯腰
青春向导
苦痛和快乐
养成好的习惯
要活在巨大的希望中
忙里偷闲
友谊的奥秘
豆蔻年华
理想的“特质”
彩色的梦
你懂得饥饿吗
一份必读书目
想起了“三余”
03 特别视角
文学欣赏指南
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起
迈进了文学欣赏的门槛
文学欣赏中的重要环节
于歌笑中见哭泣
探索导致悲剧的原因
让恶习变成人的笑柄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比较阅读
致命的母爱
信任的境界
相同境遇下不同的人性展现
巧用比较,适度拓展
相同的纸船,不同的情思
文学形象画廊
贪婪、奸诈、残忍的资产者典型
忠诚不渝、淳朴乐观的侍从典型
革命母亲的典型
忠诚于爱情,却又轻信忌妒的典型
凶残、奸诈、阴谋家的典型
为理想献身的典型
传奇式的民族英雄
阴险、恶毒的宫廷密探
热爱人民,为人民献身的英雄典型
优柔寡断的典型
外形丑、内心美的劳苦人民的典型
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孤胆英雄
外国文学百题
暴力和死亡的主题
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个站在新旧时代转折点上的诗人
歌德与“维特热”
意象派及其诗歌
现代戏剧的开山鼻祖
04 诗韵人生
唐宋词人
可贵的尝试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第一个专业词人
“影”字传神
北宋前期词坛领袖
苍劲清新别出一枝
改革家王安石的词
奉旨填词柳三变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抵掌顿足唱壮歌
“山抹微云君”
豪放词派的代表
当代新诗
信念
由感情燃起来的火焰
土地没有死亡
它,就是永恒
走在黎明的大街上
提炼出浓郁的诗意
理想
多意象的表现
还乡
美丽而忧伤:舒婷的审美情蕴
书摘插图
01 美文现场
作家的中学时代
兴趣的反省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一个七分城市,三分乡村的环境里度过的。我至今还怀念校园后面那绿油油的菜地,菜地西边那条亮闪闪的汾河,夏雨初晴,岸边黄花点点,河里金波粼粼。天空是刚刚洗过的,你抬头望一眼,立刻心里就会舒坦得没有一丝愁云。这时,在河边背诗,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模糊间只觉得美。大自然是美的,能表现这大自然的诗文是美的,诗文的意境、节奏与音韵是美的。一次上语文课,讲杜甫的《羌村三首》“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我们那位才多识广的李老师随手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堵篱墙,一扇柴门,门前绿树,树下群雀噪鸣,有宽袖长袍者缓缓而至。课堂上一下轰动了。真是诗中有画。这就是文学,文学悄悄地以她美的魅力俘虏了我。我愿为她吃苦,熬夜。
但是,文学之外的数理化,于我却是枯燥的。那些没有形象的数字,没有色彩的公式,没有感情的定律,没有节奏与音韵的推理,我恨它们,讨厌它们。物理老师是一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上讲台就紧张,一些原理自己也讲不清,做起实验手忙脚乱。他急得一头汗,我们却心不在焉——对此门课早无兴趣了。我不愿为它吃苦,最多刚好及格。
这种兴趣的分野竟导致了以后道路的抉择。我搞了文学,当了记者。但当我面对我的采访对象——那些学者、科学家时,我才发现,那些枯燥的公式在他们手里竟产生了伟大的奇迹。直到这时,这些公式定理才对我显示出魅力。其实李白的诗能以几十个字勾出大自然的壮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以三个字母(F=Mc2)便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同样是美的。等到又看了一些科技书后才知道科学史上那些最简洁的公式曾被认为是美的典范。我恨自己这种兴趣萌发得太迟,一下错过了将近五分之一的世纪。如果我早认识这一点,数理知识一定会有助于文学的功底。同华罗庚等科学家一样,风华文章是那样地与他们的科研成果相映成趣。作为对文学之母从小哺育我的报答,我在新闻业务之外写了一些散文,而为赎还我中学时对自然科学的欠账,我开始写《数理化通俗演义》。我虽失之东隅,希望现在的同学们能补之桑榆,更希望用这支拙笔为现在还像我当年一样的同学们增加一点兴趣。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春季,正生机勃发;是高楼的基础,要深广扎实。所有的课程就像各种维生素于人体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兴趣是人的第一老师,对一些课程的偏爱是可以的,但绝不可视另一些课程为畏途,这不论是语文,还是数理。否则,这将使你在某方面的天才还未暴露就要被永远地抑制,或在某一方面虽作出了成绩,但到一定的时候,便再也迈不到新的高度。要我谈谈中学时代,我作了一次这样的反省,或许对同学们还有一点裨益。
(选自1984年第134期)
苦难的历程
我没有幸福的童年和青年,有的是苦难的历程:逃难、饥寒、流浪……交织成的回忆。这曾在我的小小心灵中打下了烙印。
我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原是爱国军官,后因病不幸离开了人世。那时我才刚上小学,下面还有弟、妹,年轻的寡母领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流落澳门,举目无亲,境况自然急转直下。
逆境对一个刚懂世事的孩子来说,未始不是一种磨炼。我很早就懂事,希望能为母亲分忧。十岁那年,我上街贩面包。因为我的穿着、说话不像穷孩子,主顾们便说我是“落难公子”,都喜欢买我的面包。生意“兴隆”了,往往两个钟头左右就完成“销售定额”。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交账,接下来就一本正经地做功课。母亲是个古文功底颇深的知识分子,她教我读书识字,教我背诵唐诗宋词。特别是穿插一些“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之类的故事,使我受到鼓舞。于是我又学他们的样,入夜在马路旁的路灯下读书,闯进邻近的小学隔着窗口听老师讲课。我失学,但也可以学习了。及今想来,这种自觉自学,最是难能可贵。那时候没钱买书,也没有可以借书的图书馆。我偶尔在表兄处拿到一本《张资平选集》,便如获至宝。可怜啊,那是一本三流的作品,也只不过收进若干个短篇,我就像饥不择食那样耽读起来。张氏的作品是很平庸的,可是文笔流畅,易懂而有趣味,居然引吸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我一遍两遍三遍地读,什么《约伯之泪》《梅岭之春》,简直把句子都背下来,还模仿自己喜爱的篇章涂涂写写,竟然写下一些什么“之泪”,什么“之春”的别字连篇的习作。看起来,张资平还应该算是我写作入门的启蒙老师呢!
连这样的“好景”也不长,太平洋战争爆发了。香港陷落,澳门再也不是“世外桃源”。当时米珠薪桂,民不聊生,像我们这样的孤儿寡妇之家,更濒于绝境。不过生活的坎坷也给带来了不平凡的节奏,我可以不受母亲的管束,可以在排“救济粥”的时候,广交各种小朋友;我更学会了观察人生,学会了思考问题。于是我开始读报,学着报上的文章涂写些救亡文字,发泄小块垒中的愤愤不平。正好这时候收到远方来信,知道舅舅在当时的战时省韶关做了高官。为了生活,母亲居然让一位远房的亲戚带着未成年的哥哥和我去韶关投亲。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我和哥哥背上行囊,冒着风险,踏上漫漫征途。
谁知到了韶关,又开始一个新的辛酸旅程。我舅舅虽然是大后方的新贵,可是舅妈为富不仁,对来投亲的穷外甥表示不欢迎。白眼加冷语令人难消受,我和哥哥终于出走了。这时候有一家“国立”的华侨中学招生,学膳宿费全包,以收容“侨生”。我们就以华侨学生的身份报考。我平日的辛勤自学果然见效,榜上有名,我竟成了梦寐以求的中学生!其实呢,与其说是进学校读书,不如说进了一间收容所。可我不管这些,反正来则安之,有吃有住,图书馆还有几本聊胜于无的书本可借,就越发理得了。我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又喜欢涂涂写写;于是读我喜欢的文学作品,巴金、茅盾成了我真正的良师。这一年,我在报上发表了我少年时代的第一篇“作品”,记得题目叫《亲戚是“钱戚”》,写出世态炎凉,直接影射我那刻薄的舅妈。别看它是千字文,这块“豆腐干”给过我莫大的鼓舞,决定了我以后的努力方向。
两年之后,日本侵略者突然发起攻势打韶关,国民党军队不放一枪就撤防。又是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远处传来枪声,我们匆匆疏散。我流亡了近两个月,才辗转回到广州。不久,抗战宣布胜利。为了让子女受教育,母亲变卖了房产,供我们继续上学。前两年我没有小学文凭跳入初中二年级,现在,我凭自学的功底,没有初中毕业证书居然又成了高二的插班生。这一回,我才真正读上了两年书,第一次拿到文凭——我终于高中毕业了。
回首往事,我的学业是一笔糊涂账,但在我的自学道路上,却是点点滴滴不断有所获。值得庆幸的是,苦难的历程虽然摧残过我的心灵,却没有摧毁我的意志。我现在之所以在教学与创作中有所成就,似乎和我的青少年时代有一定联系。
(选自1985年第148期)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