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公共管理,
作者: 林鸿潮著
出 版 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1字数: 222000版次: 1页数: 206印刷时间: 2009-11-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0958316包装: 平装最佳拍档


突发事件舆论引...
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
与此1件拍档商品一同购买
总定价:¥60.00
总当当价:¥51.30

请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内容简介
2003年以来,学术界对应急法的研究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SARS危机到2007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施行,其研究以SARS对我国应急法制的中击为契机,反思当时应急法制体系的弊端,为制定一部公共应急领域的基本法而努力。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施行后发生的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对为基础,重点研究当前的应急法制体系存在的不足和完善对策。本书属于后者。
本书提出的核心观点是重新认识应急法的性质和任务。提出在以“一案三制”为主体的我国公共应急体系中,应急机制是核心。应急机制是人类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相对固定的策略和方法,应急法制的本质就是应急机制主体内容的法律表现形式。本书选择了当前较为突出的若干问题加以研究,这些问题是在新近的一系列重特大突发事件中被陆续发现的。在本书中,这些问题基本上按照“一案三制”这种约定俗成的线索排列,它们包括:应急预案的法律性质、效力和建设方针,应急体制的再改革及其法律问题,危机预控、应急决策、信息公开、应急结束、应急救助等应急管理机制中的法律问题,应急法制在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的重构,以及应急基本法的地方实施性立法问题等。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本书作者还对南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等重特大突发事件做过个案分析,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地进行过实地调研,由此形成的案例分析报告和实证调查报告,作为本书的附录,也是其不可分割白勺绸瞄部分。
作者简介
林鸿潮,男,汉族,广东省揭西县人,1979年11月生。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讲师、博士后,法学博士。应急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行政法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行政法学与公共应急管理的交叉研究,在这—领域,曾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务院法制办委托项目、国务院应急办委托项目等课题的研究,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正案)、《北京市实施办法》等应急立法的起草或论证工作。在《中国行政管理》、《法学家》、《法商研究》、《法学》、《行政法学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转载;主编、合著、参编各种著作、教材近20部。
目录
第一部分理论探讨
第一章 导论:论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兼辨“一案三制”
第一节 “一案三制”考辨
一、应急机制
二、应急体制
三、应急法制
四、应急预案
五、小结
第二节 公共应急管理机制法治化的目标
一、旧说
二、新说
第三节 应急管理机制法治化的重点
一、应急指挥机构的设置
二、应急保障体系的强化
三、应急决策制度的建立
第二章 应急预案:性质、效力与建设方针的重构
第一节 应急预案的本质属性
一、从两个事例说起
二、应急预案的本质及其在我国的异化
第二节 高阶应急预案的内在结构与规范效力
一、对50部高阶预案的实证分析
二、高阶预案的规范效力
第三节 对高阶应急预案合法性的重构
一、高阶预案的规范形式和法律位阶
二、高阶预案全本的公布及其法律效力
三、法律规范和法律实施方案在高阶预案中的组合方式
第四节 低阶预案的虚化与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功能分化
一、低阶预案的虚化
二、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功能分化
三、低阶预案的完善
四、结论
第三章 应急体制:再改革的任务及其法律问题
第一节 我国的公共应急体制改革及其不彻底性
一、SARS危机暴露的应急体制问题
二、当前的应急体制改革及其局限性
第二节 非政府力量的参与和多元化应急组织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应急指挥体系与“条块分割”的彻底解决
一、“特殊条块”问题
二、“块外有块”问题
三、“条外有条”问题
第四节 应急管理的权责重心和纵向府际关系
一、应急管理权责重心的确定
二、应急管理中的纵向府际关系
第四章 危机预控:概念、功能与具体措施
第一节 危机预控的概念辨析与功能分析
一、危机预控的提出
二、危机预控与其他概念的辨析
三、危机预控的功能分析
第二节 危机预控的具体措施
一、调集必要的应急资源
二、有重点地强化某些日常工作
三、对公众进行避险指导
四、直接采取避险措施
第三节 明确危机预控环节的法律意义
第五章 应急决策:非常规条件下的挑战与法律上的制度保障
第六章 信息公开: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特殊矛盾及其平衡
第七章 应急结束:立法上的制度设计与个案中的判断规则
第八章 应急救助:宪法上的权利基础与法律上的制度构建
第九章 应急法制: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反思与重构
第十章 地方立法:必要性、立法重点与局限性
第十一章 南方雪灾与公共应急“一案三制”反思
第十二章 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规划引出的思考
第十三章 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及其自我认知调查
参考文献
后记
媒体评论
凭借国家大力建设和发展公共应急体系这一历史契机,近年来,应急法已经成为公法学发展势头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身其中。但能否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还得依靠自身的努力。这本专著的成功,显示出作者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已经结出相应的硕果,它将在我国应急法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疑义相与析,好书共欣赏。我愿意向一切关心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建设的读者们推荐这本好书! ——应松年(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会成员) 传统上的应急法大多偏重于权力控制和人权保障,本书则重点分析了法律对公共应急管理的支撑和保障功能,立论新颖,视角独特,研究对象具有前沿性。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能够从我国公共应急实践出发,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施行以来出现的新问题,条分缕析,层层递进,依托翔实的文献分析、典型个案和实证调查数据,紧扣应急法律体系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需求,提出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极具实用性。 ——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剖会长兼秘书长,国务院应急专家组成员) 林鸿潮博士的新著《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有四大特色:一是提纲挈领的研究思路——以“一案三制”为主线把基本的应急法课题串联起来展开研讨,脉络明晰、体系合理、叙事得当;二是知难而进的探索勇气——大胆探索应急法领域的信息公开、应急结束、应急救助、二次立法等疑难问题并提出了独到见解;三是切合实际的理论创新——针对应急法制实践中的现实需求,首次提出危机预控的理念和制度建构设想,弥补了理论空白;四是内容丰富的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定量分析和个案分析,提供丰富适用的实证研究成果,提升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莫于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