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由成长》
分類: 图书,家庭教育,家教方法,
作者: 剑琴,李扬编著
出 版 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字数: 110000版次: 1页数: 236印刷时间: 2010-1-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51269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育方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孩子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放飞梦想,自由翱翔。
内容简介
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是天然的存在,这是人的本能,是自然的意志,而不属于家长意识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蓝图、对人的期待,应当符合人的天性,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人之为人,要具有社会化或人文化生长机制,教授、训练、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良好的土壤,适宜的空气与阳光雨露才有利于生命的生长。因此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和恰到好处的引导特别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孩子的才能是自然生成、自主发展的,无论知识技能学习的构建,还是品性养成的教育,都如此。而且这种自我教育是动态的、可持续的。所以,出自长者单方面的教育只是抛砖引玉的起始,而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良性发展才是美好的过程。
在家长与孩子的教育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教育本身。教育应当不断进行调适和改变,以使自身适合人自然成长的需要。
本书作者力求突破目前许多家长的“制约式”、“强硬式”、“填鸭式”教育方法,期望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同时,也给教育一个恰当的定位。
目录
自由成长篇
第一章 身心自由舒展
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
没有樊篱,让孩子健康成长
正确看待儿童生活中的游戏
第二章思绪欢畅、奔放
别以自己的愿望代替孩子的需求
异想天开,结智慧硕果
培养、尊重孩子的个性
把开放的意志与充分的自由还给孩子
第三章创设生活的意境
为孩子建造的特殊学校——家
“第一环境”影响孩子的一生
让禾苗在音乐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常听音乐,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
追求“可能的完美”
第四章因材施教,尊重个性
孩子不是用来弥补父母心愿的
对孩子的特点抱以期待
不可拿孩子的缺陷与别人比
第五章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
“莽撞”的孩子也成才
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顽皮
“出格”的孩子更优秀
家就是给孩子“鼓捣”的
第六章不妨碍自由的教养
让孩子保持率真的天性
让沟通成就孩子的未来
让孩子在平凡中活出精彩
“自然后果法”胜于空讲道理
神奇的暗示教育法
孩子也需要尊重
第七章施教于“萌芽状态”
在孩子的生活中发现教育契机
教育孩子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让孩子学会关注细节
引导孩子在传媒世界里趋利避害
身心健康篇
第八章体育陶冶精神
令人忧虑的“体育现状”
体育锻炼成就孩子的明天
尚武精神不可丢
第九章学习“活知识”
第十章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第十一章发展兴趣爱好
第十二章谨防“早恋”结恶果
独立自主篇
适应社会篇
书摘插图
自由成长篇
第一章 身心自由舒展
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
成年人在长大之后都会羡慕孩子的童年,因为他们小的时候可以去玩泥巴,捉蟋蟀,那是多么愉快的事情!
人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是人之摇篮,对于孩子尤其是如此。为什么每当孩子们来到高山下或大海边,总会激动地奔跑欢呼,就像扑进久违了的母亲怀抱?因为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更需要与大自然亲近。
大自然是绚丽多姿、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其中包含了无穷的神奇和奥秘。大自然的新奇景象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如小鸟的歌声、小虫的吟唱、飞舞的蝴蝶、水中的小鱼及地上的蚯蚓、蚂蚁,都会引起孩子的兴奋。
孩子在大自然中常常是欢快的。自然景色中的各种视觉要素是相互融合的,而且随着人的位置的变化在不断地变化。孩子把自己的活动与对美的欣赏融为一体,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给童年的生活抹上了绚丽多彩的一笔。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有小伙伴在草地上奔跑嬉戏的身影;在沙堆泥块里忘我堆积的场景;也有望着蓝天上的白云发呆,或被蜜蜂蛰得肿出一个大包的时候……而这一切都能成为每个人一生中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不仅在智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方面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大自然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快乐,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发展,大自然是孩子天然受教育的场所。大自然突兀的山峰、瞬息变化的云朵,是让孩子展开想像的好源头,而湍急的山泉、啾啾的鸟鸣,又是训练孩子听觉的好材料……
大自然给了孩子生动有趣的科学内容。自然界中有着姿态万千的植物,种类繁多的动物,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使孩子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自然现象中获得启示而成功的。
卢勤说过:孩子不快乐的原因是因为孩子远离了大自然。现代社会,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与资源的减少,孩子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甚至只能从画报中看到庄稼、从电视上看到萤火虫,失去了许多自由玩耍的天地。加上大多数城市儿童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伙伴,如果没有大自然为伴,他们怎么度过孤独憋闷的童年呢?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