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颜面色诊

分類: 图书,保健/心理健康,中医保健,
作者: 陈大为 编著
出 版 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字数: 250000版次: 1页数: 247印刷时间: 2010-1-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0854501包装: 平装最佳拍档


黄帝内经十二时...
图解颜面色诊
与此1件拍档商品一同购买
总定价:¥61.80
总当当价:¥43.70

请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内容简介
当周围有的人面色发生变化时,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这人面色不好!很可能是病了。”当你的面部出现皱纹时,你知道不同部位出现皱纹、褶子是代表身体哪里出现建康危机,身体哪里开始老化了吗?当你的面部出现痘痘、黑痣时,你是否只注意到它影响了你面部的美观?有没有想到,这可能是身体健康状况在下滑而向我们发出的警讯!五脏六腑在向我们求救!
症状的诊断、病状的按摩、饮食调养等构成了本书的内容。本书就是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向我们解读面部的语言,教给我们如何读懂脸部出现各种症状时所代表的含义,并教给我们调养身体的方法,使之回复到人人追求的平和质状态。
目录
序言
五脏自我检测(一)
五脏自我检测(二)
五脏自我检测(三)
五脏自我检测(四)
五脏自我检测(五)
阅读导航
基础篇:认识面诊
第一章面诊基础知识
什么是面诊
面诊的理论依据
脏腑在面部的分布
面诊时的距离
面诊要部位、色泽合参
望色的方法
面诊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面部的形、神、色
形、色、神要综合考察
木形人:肝经气血旺盛
火形人:心经气血旺盛
土形人:脾经气血旺盛
金形人:肺经气血旺盛
水形人:肾经气血旺盛
得神:精神气足,预后良好
少神:神气不足,体质虚弱
失神:精损气亏,预后不良
假神:病人临终前的预兆
常人的面色
脏腑异常时的面色
头发的色泽和健康
第三章头面部的肮腑反射区
面与脏腑的分属
眼与脏腑的分属
鼻与脏腑的分属
人中与脏腑的分属
唇与脏腑的分属
耳与脏腑的分属
舌与脏腑的分属
牙齿与脏腑的分属
第四章病容:疾病的信号
面色赤色:主热
面色青色:主寒、主痛、主风、主肝病
面色黄色:主热、主湿、主虚
面色白色:主寒、主气血虚
面色黑色:主虚、主寒、主痛、主瘀血
实践篇:应用面诊
第五章望头诊病
少白头:肾气不足、情志不舒使得肝郁气滞
头皮屑增多:新陈代谢过于旺盛
头总是不自觉地摇动:肝火太盛
……
第六章望面诊病
第七章望眼诊病
第八章望鼻诊病
第九章望耳诊病
第十章望口唇诊病
第十一章望舌诊病
第十二章望齿、龈诊病
第十三章望颈部诊病
书摘插图
基础篇:认识面诊
第一章面诊基础知识
什么是面诊
中医面诊是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的积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医利用人的面部来确定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轻重,更有察言观色的说法。那么,什么是面诊呢?
面诊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知道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即医生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来对面部整体及五官进行观察,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通过对面部形态、颜色、肌肤、瑕点分布等方面的观察,从而得知体内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
根据脏象学说的理论,内在的五脏,各自与外在的五官七窍相连,它是人体与外界相互联系的通道。所谓五官,是指鼻、眼、口、舌和耳,它们是五脏与之相连的感受器。七窍,是指头面部的七个孔窍,即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和口。五脏的精气通于七窍,头面部能直率地反映身体的状况。因此,每当人体有潜伏的病症时,头面部就会相应地出现一些变化。
祖国医学中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都是为辨证论治服务的。而面诊属中医望诊的范畴,通过对头发、面部、五官的形色等观察,从中获得脏腑、气血各种病理变化的部分情况,为辨证和论治的一种依据。 “有诸于内,必行诸于外”是中医学朴素的辩证法。所谓“相由心生”,是由于脏腑与面部之间的联系,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终会表现在头脸上的相关区域,所以对头脸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掌握病情。
“疾病欲来神色变”,身体的变化过程,无论是从健康到生病,或是由病中到慢慢康复,其转变大多是循序渐进的,而且一定会出现某些征兆。正如《望诊逐经》所说:“将欲治之,必先诊之。”如果我们能够仔细认真地观察人的五脏六腑,发现其细微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便可能趋吉避凶。
……
书摘与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