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最好的药:细说国家卫生部推荐的87种药食两用食物
分類: 图书,保健/心理健康,饮食营养 食疗,
作者: 李蔓荻,靳婷编著
出 版 社: 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1字数: 290000版次: 1页数: 280印刷时间: 2010-3-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512658包装: 平装最佳拍档
五代中医救命养...
食物是最好的药:细说国家卫生部推荐的87种...
与此1件拍档商品一同购买
总定价:¥55.80
总当当价:¥36.40
请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编辑推荐
300余种家用美食谱,近千种治病良方,告诉你不生病的养生智慧。细说国家卫生部推荐的87种药食两用食物。
内容简介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人类通过试用、口尝,然后相互分享经验,累积数代人的实践和智慧,渐渐认识了自然界的食物和药物。
药物与食物的共同点是都可以用来防治疾病。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却天天都离不了。
2002年2月,国家下发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其中涉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共87种。这些物品,常被人们作为食物食用,又兼具很高的药用价值。
如果您能粗略地掌握它们的功能,并加以运用,相信这些原本有着峻烈外衣的药食两用之品,会像润物的春雨一样给人的身心无穷的能量和营养,滋养我们的身体。
作者简介
李蔓荻,中药学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发表中医药和中医养生等方面科普文章百余篇,已出版著作有《健康滋补系列丛书》(包括《素炖补100锅》、《汤补100锅》、《粥补100锅》、《月子补100锅》)、《家常饮食宜忌》、《中医是本故事书》和《中华茶饮养生大全》等。
目录
第一篇话说药食同源
话说药食同源
话说饮食调理
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话说药食两用
学会药食两用,呵护美好人生
第二篇细说国家卫生部推荐的87种药食两用食物
植物类(花、果实、根茎、全草、皮、叶、种子、其他)
1花类(共7种)
白扁豆花——消暑化湿功同扁豆
代代花——三世同堂的香花
丁香——古代的口香糖
槐花(附:槐米)_凉血要药
金银花——药铺小神仙
菊花——药中圣贤
2果实类(共23种)
八角茴香——能治冷气及诸疝痛的调味料
大枣(附:酸枣、黑枣)——天然的维生素丸.
佛手——形异香清的果中仙品
覆盆子——风靡全球的黄金水果
枸杞子——轻身却老的上品
黑胡椒——在黑色时尚中大行其道
花椒——涂壁凝香汉宫中
罗汉果——凉茶铺里的甜中药
麦茅——女性乳房的“益友”
木瓜——强筋壮骨之要药
青果——肺胃之果
桑椹——21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
沙棘——维生素宝库
砂仁——醒脾调胃又安胎
山楂——解酸消食有兼功
乌梅——有“五止”之功的良药
香橼——可药可香的橘品
小茴香——能治寒疝的香料
益智仁——温脾肾的良药
余甘子——减肥美容的南方奇果
栀子——形似酒杯的清热药
枳椇子——解酒良药
紫苏籽——消痰顺气之良剂
3叶类(共3种)
荷叶——减肥消暑荷香馔
桑叶——健身益寿的“至宝丹”
紫苏——善解鱼蟹毒
4种子类(共19种)
白扁吾——健脾化湿消暑良药
白果——公孙树结银杏果
赤小吾——擅消水肿的“心之谷”
刀豆——温中止呃胜于柿蒂
榧子——天然驱虫美食
黑萝麻——平民的滋补佳品
黄芥子——辛辣的调味酱料
火麻仁——延年益寿的佳品
决明子——明目通便千里光
莱菔子——三钱换个红顶子
莲子——清香可口入莲馔
胖大海——润肺通便的护嗓药
芡实——水中的珍馐佳蔬
肉豆蔻——脾家瑞气
酸枣仁——养心安神治失眠
桃仁——活血祛瘀又止咳
杏仁(甜、苦)——美容、抗癌的平喘要药
薏苡仁——抗癌治疣的“粮药”
郁李仁——润燥滑肠治便秘
5根茎类(共13种)
6全草类(共9种)
7皮类(共4种)
8其他类(共3种)
动物类(共6种)
附录
索引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篇话说药食同源
话说药食同源
对于生活在现今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其丰富的社会的人们来说,古老的中医理论和方法几乎淡出视野。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崇尚和回归,传统的中医学,尤其是中医的饮食养生理论再一次焕发出它不可掩盖的光芒。人们对食物的关注,也从亘古蛮荒、茹毛饮血时代的果腹充饥,上升到当下既追求食物的色、香、味、美,更注重食之有益。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大家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淮南子修务训》上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知避就,就是懂得百草的基本性能及有毒无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因此,很多学者也把这看作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思想——“药食同源”的最早缘起。自燧人氏之后,人类学会了用火,开始进入熟食时代,烹调加工技术逐渐发展起来,食物与药物开始有了分化。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它创立了食物五味的概念、与五脏相关的理论、食物五类的划分原则以及药食配制的原则与禁忌。《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这里主要指食物。食物也和药物一样,具有辛、酸、甘、苦、咸五味,它们与五脏有着相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五谷(麦、黍、稷、稻、豆)与五畜(鸡、羊、牛、马、彘)均有其性味特点,分别与五脏功能相关,比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上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味酸……其畜鸡,其谷麦。”中医理论认为,相应性味的畜谷对脏腑具有促进和维护作用。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