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案例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外交、国际关系 ,
作者: 吴建民 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198000版次: 1页数: 357印刷时间: 2010-1-1开本: 16开印次: 7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008758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里,外交的作用上升。事实上中国的外交已经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吴建民同志的这本《外交案例》用作教材我认为是一件好事。
——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
长期的外交生涯使我深刻感到,一方面中国的外交在大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外交官;另一方面,我们培养外交宫的方式还是相当陈旧的。基本上是“手工作坊式”……有点儿像“师傅带徒弟”……学生在大学里学不到外交案例。
——吴建民
内容简介
本书的编写起缘于作者在外交学院开设的“外交案例”课程。全书集中了19个案例,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外交家的大智大勇;第二类是1991年到2003年中国外交的一些大事;第三类是危机处理,特别是“9?11事件”和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本书的结构包括四个部分:背景、中国外交面临的选择、具体操作过程、启示。前三部分尽可能把主要情况介绍清楚,“启示”部分是作者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本书首次解密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处理细节:中方曾有人机都不放、人机同时放、先放机后放人三种方案。最终选择了坚决而灵活的外交策略,既捍卫尊严与主权,又不严重损害中美关系。而赔偿问题,至今仍是悬案。
本书首次披露中国政府对“9?11事件”做出快速反应的决策过程。
本书首次详解中国在日内瓦人权委员会议上与西方国家就反华提案的七次激烈交锋,揭开人权会议的真实内幕,强力反击西方国家的人权围攻。
19个案例内容充实,富有教益。阅读本书,不仅可以详略窥见中国外交的神秘内幕,更是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个和平崛起中的大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切实捍卫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维护国家发展的终极诉求。
作者简介
吴建民,资深外交家。现任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外交学院教授,中国外交部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等职。 吴建民出生于1939年,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1959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他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在他四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中国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等职。他曾于2003-2007年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是担任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 2003年,荣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的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近五十年的外交生涯,二十五年的驻外经历,形成了吴建民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生动、富有创见的独特风格。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尤其善于交流沟通。他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机会,以外国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方式,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当代中国推向国际,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外交大智慧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
韩叙大使1989年在美国棕榈滩论坛俱乐部的演讲
第二部分逆境外交
1989年斯考克罗夫特两次访华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
1991年美国国务卿贝克访华
1992年李鹏总理出席安理会首脑会议、达沃斯论坛年会并访问西欧
第三部分首脑外交
1993年江泽民主席出席APEC首次峰会
江泽民主席与希拉克总统互访故乡
胡锦涛主席出席埃维昂南北领导人对话峰会
第四部分多边外交
1996—1997年的日内瓦人权斗争
驻法使馆是如何参与我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
第五部分使馆工作
上海贝尔与阿尔卡特股权重组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建立
中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中国参加“伽利略计划”
第六部分危机处理
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
中国对“911事件”的快速反应
驻法使馆是如何应对“非典”危机的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外交大智慧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
顾维钧1888年生于上海,1904年8月赴美留学。1912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顾维钧,接受了刚刚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邀请,返回中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1915年,顾维钧出任中国驻美国公使。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巴黎和会。
顾维钧是民国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有人曾问过晚年的顾维钧,搞了一辈子外交,最得意之举是什么?他回答说是巴黎和会。其女儿顾菊珍说:“中国现代史表明,先父顾维钧是在国际会议上对列强说‘不’的第一人。”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使日本通过和约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企图受挫,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案例着重研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代表中国拒签对德和约的情况。
一、背景
(一)中国与“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中国人觉得在欧洲打仗离中国很远,与我关系不大。中国政府遂宣布中立,并照会各国,声明在战争中不参加任何一方。交战国均表示承认中国为独立国。不久,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在中国参战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协约国为拉中国参战,曾许诺“保证中国会取得大国的地位”。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中国宣布参战后并没有派兵到欧洲作战,但曾派遣华工前往法国和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为协约国集团战地效力,并且为协约国家提供了大批粮食等援助。
“中国参战后,协约国相继向中国保证,支持中国享有国际大国地位,并于9月8日对中国所提出的参战条件作了答复,同意:一、庚子赔款暂缓5年偿还(俄国只允暂缓一部分),不另加利息,并撤销对德奥的赔款;二、增加5%关税的原则,具体办法另行议定;三、天津周围20里内中国军队可以暂时驻扎,以防范德奥两国侨民的行动。”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