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亚马逊网上书店最佳商业书)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人在职场,
作者: 美.伦丁等著秦玉熙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0-1字数: 53千版次: 1页数: 84印刷时间: 2002/10/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0735745包装: 精装编辑推荐
激发活力并释放潜能,实时,搜寻国内外最新及有效的职场理念,迅速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你跟得上最流行的工作思维。用最流畅、简洁的文字,适合读者轻松阅读的版面设计,谈个人的工作励志及哲学,往往只要微调一些基本观点,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l 一个浪漫故事,让你不爱工作也难。
l 一本老板最希望让员工阅读的书籍。
l 工作也可以像游戏。
l 告诉你如何像谈恋爱那样对待工作。
l 提高士气的第一选择!
l 轻松易懂的小故事,激发无穷潜力与生机!
l "鱼的哲学"让你在工作中如鱼得水!
内容简介
"明天又要上班了!""又要看老板脸色了!""为甚么我要准备这些毫无用处的简报数据?""为什么我老是怀才不遇?"……身为上班族的你,是否常陷于这些永无止尽的梦魇之中?你可曾想过:除了换一个工作、换一个老板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永远摆脱这些梦魇?
对一个上班族来说,每天大约有75%清醒的时间花在跟工作有关的事情上,例如:准备上班、前往办公室、上班、为工作殚精竭虑、下班后缓解压力等。如果一天要花这么多时间在跟工作有关的事情上,能乐在其中、因工作而生龙活虎不是很好吗?可是现实世界里,许多人却并非如此,有很多人工作了大半天,只是为了可以称心如意去做点别的事。"太好了!今天星期五!"仍然是许多人的生活方式。现在,《鱼》这帖良方,让你不用再陷于周一忧郁,周五狂欢的恶性循环之中,只要改变一下你的心态,一切就可以变得不一样!
《鱼》是一个绝不吹牛的寓言故事。西雅图有个如假包换的派克街鱼市场,因为这个鱼市场的气氛热络有趣,服务客户又属一流,所以生意兴隆。本书就是以这个鱼市场为背景的虚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女经理,肩负了不可能的任务,要把公司里一个多年来奄奄一息、没有活力的部门脱胎换骨,变成效率高超的团队。她靠活用派克街学来的简单明了的工作哲学,凝聚了部属的力量,完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转型大业。
这本可爱的企管小书里讲的是,开创一个令人耳目一新、惬意愉快的工作环境的要诀。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人心情愉快,随时投入、对事事关心的态度,带来了更多活力、贡献和创新。学习去爱我们所做的工作,即使是碰上不喜欢的工作,我们也能心甘情愿地去做,而这样的工作态度将为你找到内心深处一直存在的活力、热情及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举世闻名的派克街鱼市场"的故事引人入胜,不过,这本书绝不只是专讲卖鱼而已,而是在讲"爱"的故事,正如本书所言:"我们死心塌地热爱所做的工作时,才能让自己每天都在工作中全力以赴、找到最多乐趣、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你的公司里也可能有这样的故事,等着你去发现。
作者简介
斯蒂芬伦丁:
制片人,商学院教授,专业演讲家。他为管理学研究院组织了系列会员研讨会作,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圣托马斯大学的创造与发明学院担任领导工作。
秦玉熙: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等等
目录
宣传用语
内容简介
编辑人语
编者简介
国外读者评论
书评文章
编后感
媒体评论
我爱说笑,甚至偶尔还搞笑,即使做主管,仍特别看重“笑容”。在近十年的行政生涯中,总是希望自己能为组织的和乐多尽一份心力。我服务的团队,欢乐少不了,我和不同的成员在自在与笑声中完成了不少方案。更重要的,我们一起成长。我总是认为:成员的成长比做好各种工作更加可贵。
今年暑假,我因为担任学生的实习督导,去了十几个机构拜访。我发现多数的机构都少有笑声、少见和谐气氛,许多人都表情严肃,看起来个个心情沉重。我好奇,如果这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特别看重关心可怜人的社会福利组织,都不能有愉快的气氛,甚至有些冰冷,又如何能暖化案主的心灵呢?至于其它组织,从学校到政府、从国会到企业,大多数都太过严肃,也太少欢乐。
我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
中国人原本就悲观,台湾人尤其悲情,普遍没有美国人那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的心理。人们常常从悲观角度去看待工作,仿佛做什么都有如千斤重担。ll中国人看重权威和辈分,有权力的人多半上了年纪,少了年轻人的潇洒。“君子不重则不威”的观念把主管逼得很严肃,主管有张扑克牌脸,大家又都在乎那张脸,办公室的气氛怎么会好?ll中国人输不起,神经不够粗。只要错一点、差一些,就紧张兮兮。其实,依“八十/二十法则”,百分之八十的成果来自百分之二十的产品,所以多做就好,只要做依次做得很好,就赚回来了。美国人比较相信“大数法则”和“乘数效果”,认为多做准没错,所以总是成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则总是从反对他人的观点去思考,结果当然有很大的不同。ll中国人较重视细节,偏重从左脑去思考,因此只要有一点不符合,就反对、就杯葛、就阻挠(只要和公家机关或会计部门打过交道的人都能体会此种痛苦)。相对的,美国人较留意右脑的训练,把工作当成艺术品,会从整体角度去考虑,比较看重全盘性。所以,只要“大处没错”就支持,我们在职场中则常因“小处有问题”到处碰壁。ll中国人在意群体,特别看重他人的一言一语,也比较求全,常希望能和每一个人都相处得好,很害怕有上司同事部属不喜欢自己,对自身的一言一行也格外用心。如此一来,不但压力大,又容易患得患失,有些人甚至为此罹患精神病,甚至自杀赔上最宝贵的生命。l因此,我们特别需要重新研究自己这个“个人”与工作组织这个“环境”之间的关联性。本书以“鱼”和“水”来形容,十分精准、生动又给人希望。作者强调组织人是“如鱼得水”,鱼不能离开水而独立生活,正如我们上班族不能没组织可以去上班。要工作,总是要找工作地点,在其中一展身手。
既然鱼在水中,就表示水不可能完全干净清澈。俗话说:“水清则无鱼,混水可摸鱼”。任何组织必然有些水不清的事,人的组合不可能尽如人意,不可能没有任何问题。你只要能找到适合的待人处世方法,轻轻松松去做,有些混有些摸,也不是太严重的。
如果每位工作者有如一条条自由又离不开水的鱼,现代组织又该像什么呢?也许像“鱼网”吧!组织要能够“网”住员工,组织非透过坚固不破的网架圈住人,也不是像金字塔般地密不透风。最好能有很大的空隙,很高的弹性,很充分的自主,相当的柔软性,但还是完整的。必要时,提起鱼网,一层层的网面维持着良好的一致性,放下后,网面又回到松散的状态。组织是始终存在,但不是硬性约束的。
资讯时代的工作者,透过网际网络来做事,就像鱼网中每一个绳结,必须与他人相连结方可发挥功能。我们连结到某些人,他们又再各自连结,将每个人与全球都接在了一起。我们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都在“既自主又互赖”的状态中进行,这是何等有趣又有挑战。组织少了一个绳结,立刻就有大的漏洞,会产生问题,由此一观点看,每一个组织人是非常重要的。
这本寓意深刻的好书提供了读者许多精彩的论点,又鼓舞我们以乐观自信的态度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我读来爱不释手,并引发一串联想,相信也可以提供你一些启示,使你真正“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