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全知道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汪宛夫著
出 版 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字数: 261000版次: 1页数: 266印刷时间: 2010-4-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7527841包装: 平装
内容简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面对中国文化庞杂的知识体系,大多数的人都会感到力不从心,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其底蕴及脉络。为了帮助读者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快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编者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史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推出了本书。全书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中医、养生、饮食、道教、佛教等卷,文字通俗易懂,注重科学性,又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让你一本书读通中国文化。
目录第一篇文学
文学的起源
宫廷文学
先秦至汉时期的宫廷文学
南北朝时期的宫廷文学
隋唐时期的宫廷文学
五代及以后的宫廷文学
民间文学
《诗经》中的民间文学
乐府诗中的民歌
南北朝民歌
唐朝的民间文学
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
民族文学
文学理论
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
汉代文学理论
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
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
文学流派
玄言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花间词派
江西诗派、江湖诗派
茶陵诗派、唐宋派、吴江派、临川派、 公安派、竟陵派
云间派、虞山诗、娄东派、阳羡词派、浙西词派、性灵派
文学批评
文学体裁之骈文
骈文之成形
骈文之成熟
骈文之鼎盛
骈文之律化
“宋四六”
骈文之衰弱、复兴与衰亡
文学体裁之陚
含糊
魏晋之抒情赋
南北朝赋之流变
唐宋赋之发展
赋之式微
文学体裁之诗歌
诗“言志”
《诗经》与楚辞
两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 两晋和南北朝诗歌
唐朝诗歌
两宋诗词
元明清诗歌
文学体裁之散文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汉唐散文
……
第二篇戏剧
第三篇音乐
第四篇舞蹈
第五篇茶文化
第六篇中医
第七篇养生
第八篇饮食
第九篇道教
第十篇佛教
书摘插图文学的起源
似火的骄阳照在大地上,一群原始的人类正扛着粗壮的大木头前行。他们的汗水像雨水般滚落,他们被晒成古铜色的皮肤闪闪发光。这些木头如此沉重,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走走停停。太累了,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喊出一声“邪许”来松弛自己紧张的神经,旁边的人也和了一声。哪知道,这种简单的呼喊竟然奇妙地使疲倦的身心得到缓解,人们纷纷加入这“邪许”的唱和中来。渐渐地,人们调节自己的步伐与大伙的脚步协调,适时地发出呼喊使之与众人的呼喊相配合。高低起伏的声音,轻重相间的脚步,整齐划一的动作,使得艰苦的劳动变得轻松了许多。人们逐渐学会了这样的方式,并把它运用在各种劳动场合,慢慢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模式。
这种简单的模式就是节奏。节奏向形体的方向迈一步就是舞蹈,向声音的方向迈一步就是音乐,向文字的方向迈一步,就是诗歌。虽然这种有节奏的呼声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有实质意义的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开始。
在远古部落首领葛天氏的时代,人们手持牛尾巴,脚踏着节拍,载歌载舞,为劳动和收获歌唱,为天地鬼神歌唱。这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娱乐方式。在这种最朴素的集体文艺活动中,孕育着人类语言、感官和形体艺术的最初形态。
当人们掌握了更多的语言技巧,尤其是掌握文字这一强大工具后,人们开始学会把那些无意义的“邪许”声变为有意义的语句,从而给自己内心更大的动力。“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中记载的这首《弹歌》,回忆了我们的祖先完整的狩猎过程,记录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虽然很短,很简单,但已具备了一首诗歌的雏形。
语言居然可以有这样奇妙的作用。于是,原始的人们对语言的力量不禁产生了崇拜,他们企图通过它控制那些给他们带来伤害的自然现象,甚至企图通过语言去影响神灵,以实现自己的某种愿望。因此,他们常常把诗歌当做“咒语”使用: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