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与北京国际化:规范社会化的视角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
作者: 朱立群,林民旺等著
出 版 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字数:版次: 1页数: 371印刷时间: 2010-4-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237937包装: 平装

当我们将奥运会理解成为一种制度规范,以此来考察中国(北京)的国际化发展时,就必须讨论如下三个问题:(1)这个制度规范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2)奥运会的制度规范包括哪些主要方面,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3)奥运会的制度规范对主办国和主办城市的影响。因此,在本书的第2章中,我们将回答前面两个问题,着重介绍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制度的历史演进,讨论奥运会的规范形成和变化,总结奥运会的制度内涵;从第3章到第8章我们试图回答第三个问题,也就是奥运会制度规范与中国,特别是北京国际化的关系,主要讨论奥运会的制度规范在各个领域,包括媒体运行、环保、商业文化、志愿者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主办城市(甚至整个中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导论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
一、聚焦国际制度
二、聚焦国际化
三、研究意义及结构安排
第1章国际制度与国际规范的国内化
一、国际规范的国内化:国内结构的影响
二、国际规范的国内化:机制与过程
三、奥运会与北京国际化:经验预期与研究方法
第2章奥林匹克运动的制度
一、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制度的历史演进
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制度内涵
三、奥运制度的有效性
第3章北京的申奥历程
一、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北京的第一次申奥
三、北京第二次申奥成功
第4章奥运会与北京媒体运行的国际化
一、国际奥委会关于媒体运行的规定
二、奥运前后媒体领域不同规范的比较
三、北京媒体运行国际化的动力分析
四、后奥运时代媒体运行规范的发展
第5章奥运会与北京环保的国际化
一、国际奥委会提倡的环境保护规范
二、奥运前后北京环保规范及其国际化指标的对比
三、北京接受国际奥委会绿色规范的动力分析
四、后奥运时代的绿色规范
第6章奥运会与北京商业文化的国际化
一、奥运会关于商业文化的制度规范
二、奥运会对北京商业文化发展的推动
三、奥运会商业文化规范对北京的影响
四、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商业文化
第7章奥运会与北京志愿者服务的国际化
一、奥运会志愿者规范
二、奥运前后北京志愿服务规范比较
三、北京接受奥运会志愿者规范的原因分析
四、后奥运时代北京志愿服务的发展前景
第8章奥运会与北京体育场馆建设的国际化
一、奥运场馆方面的国际规范
二、奥运前后北京的体育场馆建设情况比较
三、北京接受国际体育场馆规范的动力分析
四、后奥运时代北京的体育场馆运营情况及展望
结论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与国际社会
一、奥运规范的国内化与中国的国际化
二、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第1章国际制度与国际规范的国内化
规范和规范问题作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内容,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国际关系学科中,也从来不缺乏规范的研究。早期的国际关系理论——自由国际主义——充满着浓厚的规范取向。可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的兴起,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可以观察、测量的因素,规范与规范问题被渐渐忽视,从而导致观念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被大大低估。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伴随着建构主义的兴起,国际关系领域才出现了规范研究的回归。
目前,学者们对于规范的定义取得了一个大致的共识。例如,米尔斯海默对制度的定义实际上与规范的含义非常接近。他认为,制度就是“一套规则,规定了国家间应该如何合作,如何竞争”。制度规定了国家可以采取的行为形式,以及不可接受的行为类型。卡赞斯坦等人则认为,规范就是“对于某个给定身份所应该采取的适当行为的集体期望”。他的这一定义目前已经被普遍接受。即便如此,对于规范是否影响国际关系,塑造国家行为等问题,各个理论流派的理解仍然是大相径庭。
在现实主义看来,国际关系本质上是权力中心主义的。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目的是求得生存,权力则是国家生存最根本的手段。因此,现实主义者贬低规范和社会性因素的作用,认为它们并不具有独立性规范、道德和伦理只不过是权力的外在体现而已。即便现实主义者承认存在一些有影响的国际规范和伦理,它们也不过是霸权利益的体现,是权力的附属物。因此,如果国际规范存在的权力(霸权)基础消失,相应的国际规范也将逐渐消亡,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也就不复存在了。
……
书摘与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