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腹地旅行记
分類: 图书,旅游,特色旅游,探险之旅,
作者: [瑞典]斯文赫定 著
出 版 社: 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3-1字数: 200000版次: 1页数: 194印刷时间: 2003-3-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595841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在塔里木河流域、西藏东部和戈壁滩一,死里逃生的故事惊心动魄,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
《亚洲腹地旅行记》出版之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迅速被译成英文版、德文版、瑞典文版、俄文版……等几十种语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内容简介
一位被称为“西域探险之父”的作者,一次最有名的探险行动,成就了这本书近90年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而这本新版书最大的“看点”,在那些跨越时空的精美图片,驼铃、海洋、庙宇、宝库,在生动视觉与经典文字中一一复活。我们跟随着斯文赫定的驼队进入戈壁,发现楼兰,寻找罗布泊,翻越喜马拉雅,体验着他长达40余年的探险故事。
新的一年,我所在的部门照例要推出一期读书版。要求每人必须推荐一本书,并配400字左右读感。记得去年我推荐的是《推开宏观之窗》,今年原本打算推一推茅予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鉴于此书美国色彩过于浓厚,虽然从微观经济学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但是与身边的人事尚有相当距离。于是决定推荐这本《亚洲腹地旅行记》。
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志向可以在幼年时就已经如此明确,并可以笃定一生。这个意志超凡的人就是斯文赫定,而我要介绍的这本伟大的书就是《亚洲腹地旅行记》。
19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呼唤所有具有冒险潜质的探险家。征服极地、征服非洲、征服地球上每个空白点成为当时最具生命意义的宣示和行动,对未知世界怀着执着热情的斯文赫定选择了中亚。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主人公执着近于狂热的精神,足以烘烤每个人潜藏于心灵深处的神经。一个月前,我跟随一个勘路小组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塔克拉玛干的越野之旅,而手头边“不离不弃”的就是这本书。在若羌河的篝火旁,在泊米尔的冰雪大坂上,在初冬刮过叶尔羌河的寒风中,她给了我一种无法言说的温暖。
这同样是一本跨越时空的书。对罗布泊的第一次科学勘查,在塔里木河上的处女航,发现楼兰古域,进入神秘的雪域净土。。。你很难相信,这所有的一切发生在19世纪末,就算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也颇为不易。国人对斯坦因这些国外探险家一直存有争议,认为他们是无耻的盗贼。但对斯文赫定如苦僧修行一般的孤旅,眼里有的只是崇敬。
作者简介
斯文赫定,1865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885年高中刚毕业的赫定因偶然机会前往俄国的巴库,游历了中亚的部分地区。1890年12月随一支驮队进入中国西部的喀什葛尔。1893年由瑞典国王和诺贝尔资助,斯文赫定再赴中亚进行考察,从此打开了西域探险考察的新局面,他对罗布泊进行第一次科学勘查,在塔里木河上作处女航,发现楼兰古城,进入神秘的雪域净土……
1926年应美国出版商之约,他静坐下来,写下了《亚洲腹地旅行记》这部广为人知的名著。
目录
第一章 向亚洲出发
第二章 越过厄耳布尔士山脉
第三章 在亚洲腹地的边缘
第四章 喀会噶尔圣徒的墓
第五章 生死塔克拉玛干
第六章 和阗:沙漠中的古城
第七章 初到西藏
第八章 野牦牛六字真言
第九章 到北京去
第十章 楼兰:梦回从前
第十一章 我是一个香客
第十二章 在印度的碰壁
第十三章 冒死穿过藏北
第十四章 班禅喇嘛要见我
第十五章 泛舟圣河
第十六章 和班禅一起过年
第十七章 札什么样伦布解尸人
第十八章 黑屋里的僧徒
第十九章 雅鲁藏布冈仁波齐
第二十章 圣湖与魔湖
第二十一章 在藏北凄凉的冬天
第二十二章 再来北京
第二十三章 受命为“铁道说顾问”
第二十四章 在圣城遇见大喜喇嘛
第二十五章 向戈壁滩进发
第二十六章 额济纳河黑水城
第二十七章 黑喇嘛庙的传说
第二十八章 黑色戈壁
第二十九章 从哈密到吐鲁番
第三十章 库尔勒历险记
第三十一章 土尔扈特蒙古王爷
第三十二章 初到乌鲁木齐
第三十三章 中国式婚礼
第三十四章 幽禁
第三十五章 别了,乌鲁木齐
第三十六章 从哈密到安西
第三十七章 古丝绸之路
第三十八章 奔向嘉峪关
第三十九章 肃州:西出阳关
第四十章 甘州:恐怖的记忆
第四十一章 凉州纪行
第四十二章 兰州魁星阁
第四十三章 西安:丝路上的最后时日
第四十四章 惜别中国
媒体评论
书摘插图
陈宗器和他的无线电使我们多了点消遣。前一天晚上,他收到的消息说:“中国一切平静,孙科告诉记者说,没有收到来自新疆的任何消息。”30日,南京方面广播说:“黄慕松被派往西藏斡旋。盛世才通知南京说,南疆尚未脱离新疆省独立。”
我们从这两条消息中了解不到什么。“西线无新闻”,很可能意味着边疆战乱地区被严密封锁一切消息,一点儿真实情况也无法漏泄。后来,我们很快发现,南疆脱离新疆省独立的说法,比起1月30日南京方面对此事的轻描淡写事实上更令人忧虑。
我们离开了这片古堡废墟后又上路了。一座耸立在高山支脉山梁上的、孤零零的烽火台映入我们的眼帘,很快又被车甩在了后面。不一会儿,我们便插入了群山之中。一条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小溪横在路上。为了躲开积雪,我们不得不向北绕行,而路上的沟坎、土墩、梯形地、杂草、灌木丛以及积雪之类的遮盖物,常使我们莫名其妙地陷进积雪之中。
为了使我们免受迷惑物的困扰,我们只好下车又挖又刨,清理积雪。我们艰难地爬上坡,向另一个山口驶去。当回头张望时,仍可看到明水近处的宽阔山谷底部笼罩着的白色纱雾。此时我们所到的山口比明水高出120英尺。
又下起了小雪,天空阴云密布,直到几个小时后,乌云才渐渐散去,糟糕的路况也发生了变化。当乌云散去,天山的峰峦隐约可见了。
天黑了下来,我们到达了新疆东端的梧桐窝子泉,这是一片被冰封住的水塘。看见水塘我们欣喜万分,瑞恒装了满满两袋冰留着备用。随后我们又继续赶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平原。经过这一天近60英里的旅程,我们终于在这片平原居中的地方安下营地。
一夜的休息,我们的精力得到了恢复。第二天清晨我们走出帐篷,看到远处被雪覆盖的喀尔里克山的雄姿,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快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