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
分類: 图书,家庭教育,家教方法,
作者: (奥)阿德勒 著,韦启昌 译
出 版 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2-1字数: 130000版次: 1页数: 202印刷时间: 2002/12/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203228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作为心理学家的阿德勒对儿童格的形成及其培养的理论,既独到又深刻。虽然这本书发表距今超过半个世纪,但他的见解在当今中国,对于人为父母者或者教师,或者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们,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是译者的看法,也是译者翻译这本心理学和教育学名著的原因。当然,所有喜欢了解人——了解孩子,了解自己——的人都会通过阅读这本书得到教益。
作者简介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幼时身体虚弱,四岁才会走路,五岁患严重肺炎,这一经历与他后来学医及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学思想有关。1895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为眼科和内科医生,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1911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12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1914年他创办。1920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在1922年至1930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2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1934年定居纽约。1937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主要著作有:
(1974,1912)
(1917)
(1957,1918)
(1971,1919)
(1969,1927,中译本为傅任敢译,1936)、
(1932,台湾中译本名为,黄光国译,1960)
(1964,1932)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体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和它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第五章 自卑情结
第六章 孩子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孩子的心理及其相应的对策
第九章 新的环境——对儿童的准备工夫的一种测试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任务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人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个案及其评论
书摘插图
千不不要相信用羞辱的方式能够改正孩子的行为,虽然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由于害怕别人耻笑似乎改变了举止。用取笑孩子的刺激方式是行不通的,这可以从下面的例子看得出来。一个男孩由于不会游泳而受到伙伴的取笑。终于,他忍无可忍,从跳板跃进了深水之中。人们几经努力才把他救了起来。一个胆怯的人在面临失去尊严的危险时,或许会铤而走险以抗衡他的胆怯,但他做的这些事情极少是恰当适宜的。通常那只是对付他的胆怯的一个无用的方法,上面的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例子中的男孩内心是胆怯的,他害怕承认不会游泳,因为这样他担心会在朋友当中失去地位。他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并没有克服他的胆怯,他不敢面对事实的胆怯倾向反而更得到了加强。
怯懦这一性格特征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老是对自己忧心忡忡的孩子再也顾不上理会别人;他会不惜以他人为代价去赢取自己的尊严。怯懦带来一种个人主义的、好斗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破坏人的社会感情,虽然它远远不足以消除对他人意见的恐惧。一个懦夫总害怕遭到别人的讥笑、蔑视或者忽视。他犹如生活在一个敌国,他形成了多疑、嫉妒和自私的性格特征。
这种怯懦型孩子很多时候会变成尖酸刻薄、唠叨挑刺儿的人;他们不愿意赞扬别人;如果别人受到赞扬,他们就会羡憎交加。所以,一个人不是凭借自己的成就去超越别人,而是通过贬损的手段达到目的,这就表现了他的怯弱。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些苗头,教师就要责无旁贷地帮助孩子消除对他人的敌意。没有发现问题的教师当然会得到谅解,但这样一来.应该如何改正孩子的那些不良性格特征就无从谈起了。当明确了我们的目标:让孩子跟生活和世界达致和解,让孩子看出他的问题所在——电的错误就在于他期望无须通过努力就能赢取别人的敬重——一旦这样,我们就知道该如何着手帮助这个孩子了;我们就懂得应该培养孩子之间的友好感情;应该教育孩子不要蔑视别人:无论别人做了错事,还是功课得到很差的分数。不然,就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情结,剥夺了孩子的勇气。
一旦孩子被剥夺了对将来的信心,那结果就是他从现实中退缩,从生活中消极无用的方面寻求补偿。教师最重要的任务——甚至可以说他的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学生不会失去信心。那些剐入学就已经灰心气馁的孩子需要通过学校和数师的帮助重拾信心。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为假如孩子们不是以希望和喜悦期待着将来,那么,要教育好他们是近乎无望的。
有一种气馁只是暂时性的,那些目标过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