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二版)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学,
作者: 茅于轼 著
出 版 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3-1字数: 320000版次: 2页数: 342印刷时间: 2003/03/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029665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自1997年岁末出版以来,中央和地方电视台3个栏目采访了我;《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许多中央和地方上的报刊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报道和评论;更有许多读者或写信或打来电话,同我就新形势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进行讨论……
古今中外有数不清讨论道德问题的书,它们的内容非常之不同。当你拿起一本这一类的书时,完全无法把握它的着重点在哪里。是偏重于哲学、心理学、神学,还是口号的汇编,或者干脆是一本小说。
本讨论道德问题首重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简单逻辑来分析各种道德主张的矛盾性和一致性,指出每种主张隐含的出发点是什么,它可以推广到何种程度,其界限何在。道德说教之所以苍白无力就在于缺少理性分析。说教者板着面孔,说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主张,叫人觉得滑稽可笑。第二是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纯粹的形式逻辑里兜圈子。不仅报刊上有趣的新闻报道可以用作我们的素材,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趣是熟视无睹的事,越能说明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对这类现象作深层次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并看出我们在朝什么方向来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等。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的是在市场经济下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既有儒家道德所强调的仁爱精神,也应有解放后提倡的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修养。但它又不同于儒家精神,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市场经济道德承认个人追求自利的合理性。本书较详细地讨论了自利和利他的矛盾和统一,当人与人完全对称时,不需要牺牲自己帮助他人,当人与人不对称时,也只有强者帮助弱者才符合道德,所以绝对地要求放弃自利是不必要的,反而容易被那些侵犯他人权利的不道德者钻了空子。茅于轼认为,将自利等同于恶,所以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历史的大冤案。自利不等于恶,损人才是恶,但自利的人要懂得他人也是自利者,所以要尊重他人的利。在总体利益极大的要求下,个人要牺牲自己以服务他人。同样地,每个人在遭遇困难时,也有机会获得他人的帮助,所以道德是一种没有契约的相互服务。市场经济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人有进入或退出市场和选择交易对象的自由。在这种条件下,任何一件交易都使双方获利,经济就是这样繁荣起来的。本书讨论了囚犯难题的道德困境及重复博奕中出现的道德观,认为道德也通过演进淘汰发展而来,最后还讨论了如何加速道德建设的政策问题。《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二版已经出来了。此书主要讲述了以下几点:经济学家也研究道德。传统的道德观在市场经济时代必然要作重大调整。新的市场道德应是人人都遵守,人人都能从中得利。作者把研究经济学的方法移植到研究快乐上来,以现不仅存在“全社会的快乐”,而且这种快乐的总量还可以增加。“自己快乐,给人快乐”,这是人生的真正目的,也是全社会的目的。作者对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持乐观态度。个人心的向善愿望,是一股无形的、巨大的力量,是一种潜在的道德资源。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新增加了《道德与快乐》一章的内容。
作者简介
茅于轼,1929年出生于南京。抗战时辗转于大后方,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机械机车车辆研究。70年代中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93年退休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曾在北京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院校教授经济学、并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编委。最近被选入美国Marquis1993至1995年世界名人。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的基础》、《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等书,发表了近百篇关于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能源、环境、道德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本书的第一版于1997年底出版,1997年底出版,1999年获得叛国安东尼费雪国际纪念提名奖。
目录
再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章道德的悖论
第二章最大多数人 最大幸福——道德、法律和利益
第三章祖先教给了我们什么?
第四章金钱权力——商品经济中的两大支配力量
第五章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第六章再造中国人
第七章道德与快乐
重要名词索引
跋:一位学者的深沉忧思
再版重印后记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