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北美版《围城》

分類: 图书,小说,情感 ,言情,
作者: 於梨华 著
出 版 社: 21世纪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4-1字数: 260000版次: 1页数: 323印刷时间: 2003/04/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912256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比张爱玲还成功的女作家”,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驰誉世界的华裔女作家於梨华,为我们展示一幅北美华人知识圈的“士林百态图”。离去与道别之间只是短短刹那,却在於梨华心里酝酿了许多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写诗称赞:“美人名士竞风流,出入围城哪肯休;省识多情真面目,猿啼鹤怨总温柔。”
我是一直很喜欢於梨华的文笔的。她对人的衣著、面貌、表情和心理状态,男人的和女人的,都有极敏锐细致的观察。她善于塑造人物,而且善用长句短句描述极复杂的内心感情。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杨振宁博士
内容简介
小说中一段段发生在美国高等学府里的男男女女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被作者展现得淋漓尽致:同事间的冲突,家庭的纠纷,爱情的纠葛,友情的考验,人性的揭示等,故事丰富耐看,情节高潮迭起。
作者简介
於梨华
弛誉国际的华裔女作家,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早期作品多以台湾留学生在美遭遇为背景,写出了他们身处异域的挣扎拼搏,赢得“留学生文学鼻祖”之美誉。近年作品则以中国人文地理为主,关怀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著有《谁在西双版纳》等作品。
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在学期间方稿已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等处发表。 1956年获洛杉矶加大新闻系硕士,并以英文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米高梅电影公司文艺奖第一名;1962年以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崛起文坛,并陆续推出《雪地上的星星》、《傅家的儿女们》等脍炙人口的作品;2000年於梨华第一部散文集《别西冷庄园》推出后,深获各界好评,声誉不坠,迄今近四十年。
1968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远东系教授中国文学。退体后移居旧金山湾区,仍然笔耕不缀,《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是於梨华继《一个天使的沉沦》后最新的另一部长篇小说。
於梨华对中国文学的掌握,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她笔下所塑造人物,往往充满了一种如其形,如闻其声的真实感与生命力。
目录
序一 杨振宁
题《在离法去与道别之间》四首(序二)余英时
於梨华小说中的校园经验(序三)痖弦
在交往之前
在交往之后
在误解之前
在误解之后
在离去之前
媒体评论
照亮幽暗人心的灯盏
——蒋丽萍(作家)
很久没有这么一口气读完一部长篇了,《在离去和道别之间》让我过了一次阅读的瘾。
和《围城》一样,小说写的是大学里的人和事。只不过地点搬到了美国。说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可不知为什么,读的时候不时会起一阵惊怵,怕是因为作者把人的幽暗心思点得太准确,好比点穴一样的,让人浑身一震?
知识分子的毛病,无非就是名和利。到了於梨华的笔下,好像比在这里的还要争得真刀真枪,这似乎是受了一些西方习俗的影响。我喜欢的是作者那种爽利和透彻的文笔,好比那种大局在胸的主刀医师,三下两下,就直捣主要症状,连一丝犹疑都没有。这样的小说,在阅读时难免会让人提心吊胆,因为往往会突然翻牌,出来一个与前史毫无关联的结果。静心一想,又不觉得突兀了,因为作者的叙述犹如一盏行进着的灯,再幽暗的角落,它都能去照亮,让你一目了然。
不过,还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女主角次英虽然行为乖张,时时透着尖钻和冷酷,可是,为什么我还是没有义无反顾地抛弃她呢?是不是跟作者给予她的隐隐的同情有关?作者既然将她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设置,为什么还要给予她这种难以言清的同情呢?这是不是就是悲天悯人? 《新浪读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