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哲学--语言的精神衬托与日常性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法)米哈伊尔苏波特尼克 著,史忠义 译
出 版 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3-1字数: 200000版次: 1页数: 323印刷时间: 2003/03/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104216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英国哲学家、语言——言语哲学牛津派的主要代表约翰兰肖奥斯汀提出,陈述任何一句话时,我们实际上同时完成了三项行为。言辞行为,非言辞行为,超言辞行为。言语行为的行为间性、承行为性和预行为性的普遍性是泛对话原则的言语实践基础和言语哲学依据。本书介绍了言辞和行为的哲学内容。
内容简介
日常言语哲学建立在拒绝心理化和意指神话的基础上,建立在始终关注自然语言的经验性的基础上。本书通过对“构成性规则”、“满足条件”等概念、对非言辞行为的精神维度学说、对语言与命题内容的区分、对形式化地位的批评分析,回答了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提出的种种问题。
作者简介
目录
言语哲学的新三相与行为间性(代译序)
若干词义辨析
导语
第一章 绪论:日常言语与背景幽灵
用法与滥用
1.德摩 斯梯尼的魔掌与理想语言
2.承认例外之哲学或一统哲学
人们如何处置“背景”一词
第二章 构成性规则及其神话
规则概念应用领域的多样化
1.规则概念应用领域的多样化
2.构成性规则的定义问题
(1)标准问题
(2)游戏范式
(3)许诺的优越地位
规则的因果性
1.规则与规则的构成
2.规则,规则的意指与规则的执行
(1)作为行为“原因”的规则意指
(2)“意向性因果关系”
(3)解释:原因与理由
第三章 精神衬托
语言现象的外在意向性与精神“衬托”
1.问题:“语词如何与世界关联?”
2.符号派生的意向性
3.被重新心理化的弗雷格与“大脑中的意指”
内容、满足与调整
1.内容的术语学
2.满足与调整
意指,想说意味
vouloir dire 的习惯及其滥用
2.言说语词之意指
第四章 F(p)
结论
参考书目
部分人名中外文对照
部分概念中外文对照
译后记
跋 理论探索的乐趣
媒体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