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文丛(第三辑)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民俗学语境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刘颖 著
出 版 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字数: 210000版次: 1页数: 266印刷时间: 2007/06/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1203049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晚清和五四这两个阶段确立了中国现代性由器物、政体到精神文化,由“强国保种”到“新民”再到“立人”的启蒙主义价值体系的架构,而此期的文学则感性地体现了晚清至五四中国现代性发生和构建的历史过程,也因此被称作启蒙文学。启蒙价值体系中的“种”、“民”、“人”、“国民性”等概念则暗含了民俗学的研究范畴,“强国保种”到“新民”再到“立人”的启蒙主义价值的渐进实际上也指示了科学意义上的民俗学理念在中国的滥觞、运用、确立的过程。基于这一思路,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学与风俗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入手,确立从民俗学的角度来探究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发生、确立以及文学创作的形式与内容的转化等问题,理清清末民初及五四的民俗观念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内在关系,即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发生原因,怎样发生以及发生状况如何等问题上,民俗及民俗学理念究竟起到了什么样或多大程度上的作用。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民俗学语境之形成”,主要探讨晚清社会在西学影响下思想观念、社会风气的转变、文学运行机制中新因素的出现以及传教士这一新型民群的文化影响,尤其是他们对中国社会风俗的批判与改造思想等方面对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所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启蒙民俗思潮。假借进化论之名而被介绍到国内的西方民族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又促使中国民俗学的滥觞。以上这些可以说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民俗学的语境。
第二章“文学观念现代转型开端的深层民俗学机制”,主要是对于文学观念转型背后的民俗学理念的挖掘。小说、戏曲一改其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地位而被视为“文学之最上乘”,文学由“载道”的政治附庸地位转向独立的艺术门类的悄然开始,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另一方面得力于晚清民初的民俗理念——尤其是注重民俗比较以及人心风俗的改造——的推动。而创造新文学的第一人梁启超提出的新民说,则是晚清“人心风俗”改造理论之集大成。他所倡导的三界革命,就是为如何“新民”而找到的不二法门,尤其是小说界革命,从此揭橥文学的国民性改造主题,并且将小说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章“现代转型确立期文学与民俗学之血缘关系”,从文化立场观念的转变与民俗学的确立、五四时期的文艺民俗观、新诗与民歌的关系、问题小说之问题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乡土小说的确立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五四时期文学与民俗学的这种密切关系。
第四章“文学表现主体的确立与民俗学之‘民”’以及第五章“文学旨归的定向与民俗学之‘俗”’主要是从内容上来论述现代转型期文学与民俗学的关系。从晚清开始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民”观念的激活使得启蒙民众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救国诉求,这也就造成了文学表现主体平民化的倾向,普通民众在五四时期终于进入作家的视野。按群体可以划分为女性、儿童、青年、知识分子、农民等类别,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在民俗学理念观照下的“民”或“人”,因为无论“新民”还是“立人”都主要是以改造国民劣根性——精神民俗之恶为旨归。第五章中主要从晚清小说对世风陋习的抨击以及对新俗的向往、国民性的揭露与褒扬、民俗个性心理的建构与张扬等节来具体论述现代转型期文学对民俗学之“俗”的展现,对陋俗的抨击、良俗的褒扬以及新俗的养成等。
第六章“文学之俗化与文学的世俗精神”,主要从形式上来看待现代转型期文学所表现出的“俗”质。从民俗语言——白话在新文学中的胜利、民俗文体(小说与戏曲)取得正宗地位、现代文学的一翼——通俗文学的接受情况这三方面具体进行。
作者简介
刘颖,1973年生,安徽东至人,籍贯安徽宿州。2006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文艺民俗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文艺民俗学、民间文学、民俗学。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
绪论
第二节 传统政教风俗与文学之关系
第三节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民俗学角度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阐释与界定
第一章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民俗学语境之形成
第一节 时空思维定势的幻灭与中西比较思维的兴起
第二节 士风与世风的转变
第三节 文学运行机制中新质素的出现
第四节 新型民群——传教士的文化影响
第五节 进化论、启蒙民俗思潮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滥觞
第二章 文学观念现代转型开端的深层民俗学机制
第一节 晚清民初的民俗观念及其特点
第二节 新小说前的新小说
第三节 “三界”革命与梁启超的“新民”民俗观
第三章 现代转型确立期文学与民俗学之血缘关系
第一节 文化立场观念的转变与民俗学的确立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文艺民俗观
第三节 真诗在民间——新诗与民歌
第四节 问题小说之问题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第五节 乡土小说的确立
第四章 文学表现主体的确立与民俗学之“民”
第一节 “民”观念的激活与其内涵
第二节 国民之母——女性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青年的冀望
第四节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
第五节 灰色的市民智识分子
第六节 农民的登场
第五章 文学旨归的定向与民俗学之“俗”
第一节 民俗学之“俗”及民俗之本质
第二节 晚清小说对世风陋习的抨击及对新俗的向往
第三节 国民性——民俗心理的揭露与褒扬
第四节 民俗个性心理的建构与张扬——再习俗化
第六章 文学之俗化与文学的世俗精神
第一节 民俗语言——白话在新文学中的胜利
第二节 民俗文体取得正宗地位
第三节 通俗文学——现代文学的一翼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