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06:中国金融大变革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史 ,
作者: 李利明,曾人雄 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 564000版次: 1页数: 527印刷时间: 2007/09/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807175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金融业正式对外资全面开放,这是中国金融业27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水到渠成”之举。
回想27年前的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成为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先声。27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共进。中国金融体系已经从中国人民银行集监管者和经营者于一身的“大一统”金融体系逐步走向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分家,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分家,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分业经营,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同台竞争的日趋完善的金融体系。
在中国金融业对外资全面开放这一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时刻,回顾过去27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回顾其中众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中国金融业下一步的改革和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长期从事金融领域报道的资深记者和金融行业咨询的资深专家,两位作者凭借对于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深厚了解,完成了这本试图较为全面地反映过去27年中国金融业全面变革的著作,希望能够对广大的中国金融领域的从业者以及对中国金融改革感兴趣的海内外人士提供帮助。
作者简介
李利明,经济观察报社高级记者,主要从事金融领域的报道。过去几年来,他所作的“刘明康履新 认股权归谁”、“争议戴相龙”、“300亿援手广发行”、“改制方案几度被否 农行股改遭遇了什么”等报道以及“谁在反对银行业对外开放”、“‘行政式换帅’凸显改革盲区”等评论在金融业界产生过较大影响。
目录
序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陈志武)
前言
序章 金融变革的几个重要时刻
第一节 1979:金融体系改革的先声
第二节 1984: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中央银行
第三节 1994:从国有专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
第四节 1998: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五节 2002:应对中国入世的挑战
第一章 监管之变——从混业到分业
第一节 2003年以前的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节 中国证监会与证券机构监管
第三节 保险业监管与中国保监会
第四节 中国银监会
第五节 2003年以来的中国人民银行
第六节 监管协调与再监管机制
第二章 银行业之变——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第一节 国有银行体制的演变
第二节 股份制银行的三次发展
第三节 从城市信用社到城商行
第四节 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与变革
第五节 农村信用社改革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第一节 1998—2002年的国有银行改革
第二节 资产管理公司与不良资产处置
第三节 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第四节 汇金公司的角色
第五节 建行股改
第六节 中行股改
第七节 工行股改
第八节 农行改革前奏
第四章 股份制银行的改革试验
第一节 股份制银行:形似神非的探索
第二节 交通银行二次股改
第三节 新桥入主深发展
第四节 广发行重组
第五节 招商银行经验
第六节 民生银行经验
第五章 外资银行在中国
第一节 人世前的外资银行
第二节 入世之后对外资银行的开放
第三节 参股国内银行
第四节 汇丰的中国生意
第六章 金融控股与综合经营
第一节 金融机构经营的分分合合
第二节 中信控股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众生相
第四节 “银行号”基金公司启航
第七章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一节 整顿金融秩序
第二节 信托业的发展与整顿
第三节 广信破产
第四节 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
第五节 金融安全网与金融机构破产
第八章 金融法治化
参考资料
后记
媒体评论
中国金融业的光荣与梦想
新闻记者偏爱记录历史,这似乎是一个传统,也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本分。美国名记者威廉曼彻斯特所著的《光荣与梦想》影响了许多中国新闻人,该书中文版问世二十多年来,国内模仿者众。当然,中国新闻人模仿曼彻斯特,大多取其形式,而内里无法简单复制。在时空条件皆发生变化之后,曼彻斯特的中国同行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观察某一截断面下的时政或商业的历史。这其实已经超越了模仿,成为新的创造。
我不知道财经记者李利明先生是否受过曼彻斯特的影响,但他和他的写作伙伴曾人雄先生不久前完成的《1979-2006中国金融大变革》,正符合曼氏那本名作的主要特征:记录某一个时间段落里发生的故事。或许,“故事”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在李、曾合作的这本书里,我们看不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即便重要金融人物的出场,也是为那一段历史里所发生的金融事件服务的。不过,情节却颇为耐读。原因很简单,27年间中国金融的变革历史,正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整体变革的组成部分。伟大的史诗当然是由细节动人的章节构成。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商业金融机构,恐怕连真正意义上的银行都算不上,可是到21世纪初期,中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向外资开放,其自身的国际化进程也在快速推进中,如此急剧的变革何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阶段性地完成的?回答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对27年来的金融变革历史作全景式的记录和梳理。否则,世人实在难以窥探这一段迅速而深刻的变革的全貌。
李、曾两位作者的努力,其实正是为了梳理这个变革历史的主要脉络。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迅速转轨的大背景下,金融业的变革亦是无可回避的命题。从传统金融走向现代金融,从大一统的金融走向分业发展与监管,从单一依赖国家信用的金融走向金融市场化、法治化,这幅巨型的变革图景远非“宏阔”与“进步”等词汇所能涵盖。正因为在进步的征途中,还有着迂回的路径;在整体悦耳的乐章里,还藏着不和谐的音符,故此,27年的金融变革全貌的描绘,需要深入与细致。
不用说,两位作者是颇下了点苦功夫的。史料的收集是一件繁琐而浩大的工作,没有热情和毅力很难完成。27年金融业的变革历程当中,头绪多,环节多,问题多,这既给了记录者丰富的写作资源,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而在历史的河流里,很多时候,惊天动地的大事往往掩藏在不起眼的琐事当中,需要用慧眼去识别和判断。这不仅关系到整部著作的框架搭建,更涉及到如何以丰盈的血肉去充实骨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资料的收集,并不能仅仅靠案头工作,而必须通过作者与历史事件的当事人面对面的沟通与访问,去获得第一手的材料以及对当时特定情景的感受。27年的金融变革史刚刚成为过去,很多宝贵资料需要有人来做梳理,从而能够保留下来。
细观全书,我以为,这本著作的优点之一,便是两位作者确实深入了解了变革过程的核心,并准确抓住了金融变革的一些历史枢纽点。这本书,名为“金融大变革”,实际上,重点还是落在银行业的变革上,而对证券、保险等领域着墨不多。做这样的选择,我猜想作者是有意为之的。一者,在过去一个阶段里,银行业无疑是整个金融领域最重要的一支,把重点放在银行业的变迁上,是对主轴的把握;二者,新生的证券市场等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回顾性的作品,无论是描述或是分析,都较为深入细致。因此,作者在银行业的变革方面用力最多,对监管之变、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股份制试验、外资银行进军中国,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探索等,做了较为全面的记录。显然,把握好这些历史枢纽点,对于清晰理解27年来金融业整体的变革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观之,这部变革史体现出记者型写作的鲜明特征。尽管书中作者主观的议论文字很少,但并不意味着全书只是对过往所发生事件的简单记录。作为一个经常深入新闻现场的财经记者,李利明忠实地发挥了记者博采众长的特点。细心的读者从散落在全书中的那些重要金融人物的言谈里,当能读到这场金融大变革背后必然的历史逻辑,有心者也会从史实与财经人物的评述中,加深对变革过程的理解与感悟。
如果要挑剔的话,这本书在写作上总体感觉仓促了些。作者走进了史料,但并未完全走出史料。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作者的叙述是拘谨的,更多的是简单依赖于已有的信息和史料,但缺少精致的加工过程。另外,文字的不够精练,文笔的不够生动,多少影响了本书的质量。这不能不说是一点遗憾。
27年,其实是很短暂的历史。应该看到,27年期间里中国金融界发生的事情,并不是一场完整的变革。只能说,这场变革已经拉开了帷幕。在金融改革推进到第28个年头的时候,在美国次贷危机阴霾不散、华尔街许多金融机构遭受重挫的背景下,我们的耳边听到的,则是中国金融安全与金融机构国际化等更具时代色彩的词汇。或许更精彩的金融故事,留给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