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新论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王开玺 著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72印刷时间: 2006/12/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004887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拙稿中对于史学界中流行、或曾经流行过的一些学术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于此亦需作几点说明:
第一,笔者对于一些学术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决无丝毫对其原作者的不敬。我深知,我是在前人筚路蓝缕、创榛辟莽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新观点”,没有他们以前的“旧”,根本不可能有自己今日的“新”。
第二,每一个人的时间与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精,事事通。就某一个人而言,无论其如何博闻强记,思精虑深,都会有其知识的弱项或盲点。如果说本拙稿中还确有一些可称之为“新”的地方,只能说自己在这一个点上有所得,自己的知识盲点可能比别人更多,只是还未曾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而已。
第三,笔者学术上的“新”,无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千虑一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理所当然地应比前人看得远些。这只是一种逻辑的必然,却未必是历史的必然,对于笔者这样的“不才”,尤其是这样。站得高,看得远,首先要知道何处才是真正的学术制高点,而不至于站在次高点或者低矮处,却仍在盲目地沾沾自喜。其次,要有不畏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才有可能切切实实地站在了高处。最后,还要有较强的眼力,有科学的方法,否则难免“井底之蛙”、“夜郎自大”之讥。
“观点新”与“基础实”的统一,是笔者以前、现在习史治学的“目标”,更是自己将来追求的“鹄的”。但愿天不负我,别让我离这一目标太远。
作者简介
王开玺 1949年10月生,汉族,河北省辛集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1977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毕业,1989年7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尤致力于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出版有《南国风烟》、《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清通鉴道光卷》(合著)等著作。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晚清政治与政局
第一节 黄爵滋禁烟奏疏平议
一 困惑
二 探微
三 刍议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后清统治集团禁烟方针的错位
一 清统治集团禁烟方针的三次错位
二 清统治集团禁烟方针错位的原因
第三节 辛酉政变与正统皇权思想
一 传统观点的缺憾
二 代子钤印 无异垂帘
三 正统皇权思想不可低估
四 余论
第四节 晚清论驳上谕风潮
一 劝善规过 未逾雷池
二 阶级之争 初露端倪
三 风潮缘因变局起
四 偶然与必然
第五节 帝党、后党及战和问题
一 甲午战争期间是否已经形成帝后两党
二 帝党主战、后党主和辨析
三 结论
第六节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探因
一 总理衙门的弊端
二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的原因
第七节 安庆起义与晚清政局
一 “革命军不足畏,惟暗杀实可怕”
二 “朝廷怵于俄国之内讧,复谋改革自救”
第二章 清廷的对外态度及外交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中外关系的认识与对外交涉
一 清政府对中外关系及战后局势的认识
二 对外交涉的指导思想及应付局势的最初措施
三 清政府对外交涉的实践
第二节 19世纪40年代清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一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与初始内容
二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高与升华
三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历史与现实动因
四 余论
第三节 英军退还舟山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一 是谁最先提出在华势力范围的要求
二 英军退还舟山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第四节 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
一 扑朔迷离 众说纷纭
二 侵略者的自供最真实
三 是借口还是原因
四 结论
第五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外交涉四题
一 关于清帝谕旨问题
二 关于外国使馆馆址问题
三 关于与“夷人”交接问题
四 关于呈递国书问题
第六节 《苏报》案中外交涉再探讨
一 《苏报》案的中外交涉过程
二 《苏报》案与列强侵夺中国司法主权
三 《苏报》案中列强态度的分析
四 余论
第三章 清廷的预备立宪与政局
第一节 清统治集团君主立宪论
一 无奈的抉择
二 是否仿行君主立宪政体的问题
三 是否实行责任内阁的问题
四 仿行君宪政体是否需要预备及其迟速问题
五 君主立宪政体的分歧与权力之争
六 是改革自救 还是骗局
第二节 清统治集团的君主立宪论与晚清政局
一 不同的君宪论对政局的不同影响
二 晚清政局愈加混乱
三 余论
第三节 清廷缩改预备立宪时间正误
第四节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中的立宪派
一 立宪派初登历史舞台
二 “资政院为上下议院之基础”
三 “议员是各种社会的代表”
四 立宪派的策略与妥协
五 历史的局限
六 地位与作用
第四章 中外礼仪之争与跪拜礼仪的废除
第一节 天朝中心论与跪拜礼仪
一 中国社会内部历史因素的综合凝结
二 国际层面的原因
三 “以尻著踵”的安坐与跪拜礼仪
第二节 同治朝觐见礼仪的解决及现实思考
一 漫长等待和交涉后的短暂觐见
二 谁是外交礼仪之争的胜利者?
三 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
第三节 戊戌时期清廷觐见礼仪的改革
一 传统礼制冰山的消解
二 传统观念与现实要求
三 与世界外交礼仪接轨的大胆尝试
四 余论
第四节 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一 外部的楔子
二 内部的反思
三 政权的力量
第五章 清廷的洋务运动与财政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与清廷传统军政矿厂政策
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 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
三 洋务运动中的官商关系
四 洋务派同顽固派的争论
五 余论
第二节 清廷财政的三次危机
第三节 武昌起义与清廷财政的崩溃
一 武昌起义引发金融恐慌
二 清廷应付财政危机的开源与节流
第四节 辛亥年清廷财政崩溃的原因
一 晚清财政的半殖民地性质
二 地方督抚把持地方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