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港清——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工笔画创作与教学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国画,工笔画,
作者: 汪港清著
出 版 社: 荣宝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版次: 1页数: 76印刷时间: 2007/09/01开本:印次:纸张: 铜版纸I S B N : 978750030965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这些工笔画家具有新思维,勇于探索,潜心于学术研究。他们的工笔画学术探索,大致是从工、线、色三个方面深入的。
“工”不仅仅是界定与“写”的不同,还应体现在更多的方面,如创造理念和创作规律方面的含义。从这一角度观察,得以见到他们的创作意识活跃,很自我,取向各有不同,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反映出新一代画家对工笔画艺术的认识与诠释。如孙志钧。董仲恂、韩振刚的作品面貌,更接近人们对传统工笔画的理解,说明其艺术思想成熟,技艺精愈老道,功力沉厚;韦红燕、汪港清、白雁,在工笔画观念上更能够反映当代画家的创新思维,他们在题材选择、艺术形象处理以及技法上更强调主观感受,画面形式感强,境界虚灵;刘彦更多是在题材的社会意义上拓展,作品贴近现实,情气酷烈;郭继英似乎对工笔画的理解更为宽泛,探索跨度较大,作品练熟还生,颇具趣韵。
“线”实际上是“用笔”的外在表现形态,是构成工笔画的另一个基本因素。这些艺术家在研究线的运用上大致呈现两种倾向:一是强化线的作用,突出其主体语言的魅力,因此,讲究线的功力、变化、质量,在与主题和色彩的配合方面,都要达到相得益彰的精雅效果;一是尝试减弱线在画面中的视觉效应,扩展工笔画新领域。如韦红燕原本在用线上颇见功力,但她用了很大的精力尝试以无线或是少线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郭继英在一些画作中尝试线色一体结合,使毛笔画的线敷色之后产生了与传统线条不同的面目。从学术意义上看,这种对线的强化或弱化,在探索建立工笔画新形态的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
“色”可以说是工笔画的另一重要表征。施用上有重彩与淡敷之分,材料上有植物性和矿物金属类的不同,方法上有薄色积染和石色厚涂等区别。这些艺术家在用色上也进行了种种探索,不但丰富了当代工笔画创作的多元面貌,也为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如孙志钧所运用的工笔人物的色彩方法体系,对传统技法不但是完整继承,更重要的是完成和完善着这一代画家所承担的延续发展的历史责任。又如韦红燕对色彩进行了大胆实验,这种实验亦保持着传统基本脉络,求新,求变,谋求补足中国画缺少视觉张力的一面;其尝试,良工苦心,这种敢于承受风险大胆突进的精神难能可贵;其作品,也有精雅不俗的表现。再如郭继英由于有在国外求学的经历,创作中糅进了一些前卫意识,又使用与传统材质不尽相同的新型颜料,画面具有瑰异的效果。
技也进乎道。总体来说,他们无论做何种探索,都没有缺失工笔画艺术学术层面的归属感。
长期以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葆有良好的学术空气,艺术家们心态沉静、平和、专注,有进取心,保持着良好的教学与创作氛围。作为教师和画家个人,在工作与创作中积极努力,折射出强烈的责任感。作为教学与创作团队,艺术上又能够遵循规律,倡导探索,促进多元发展,从而形成了每个艺术家的艺术个性与独特风格。个体的价值也就构成了整体的价值,这个价值体系又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学院的教学质量和艺术创作水平,真正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简介
汪港清,男,1962年8月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8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加山又造讲习班学习。1989至199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1997年至1999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壁画专委会委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