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高悬:南宋衙的狱讼

分類: 图书,法律,法的理论,法律史学,
作者: 刘馨珺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 384000版次: 1页数: 402印刷时间: 2007/09/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112662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期,虽然国力衰弱,对外关系处于劣势,但是庶民社会却充满活力。南宋时,健讼之徒充斥,县衙是处理民众事务的第一线,业务相当繁重。除了日常行政外,知县还必须仲裁司法纠纷,即使只是“鸡鸣得失”的小案子,也得明镜高悬、衡情量理,做到孔子所言:“必也使无讼乎”的境界。
“包青天日夜审案”的小说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南宋县官处理狱讼时并非如此,尽管也有骇人听闻的强盗之徒,不过,县衙的权限只能处理“杖一百”的案件而已。本书从制度史的角度切入,在大大小小的案件中抽丝剥茧,详细探讨南宋县衙的诉讼判决程序,重回八百年前的历史情境。在纷杂的案件与程序背后,鲜明跃动一幕幕庶民生活的样貌,以及一股坚持“据理”、“原情”的治理狱讼、“公心执法”的士大夫精神。
作者简介
刘馨珺,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嘉义大学史地学系助理教授。著作有《南宋荆湖南路的变乱之研究》。论文有《“请求”罪与公私之分际》、《宋代的请托风气——以“请求罪”为中心之探讨》、《南宋狱讼判决文书中的“健讼之徒”》、《论宋代狱讼中“情理法”的运用》、《众墓志铭谈宋代地方官的赴任》。
目录
第一章县衙在地方狱讼制度中的角色
第一节地方衙门狱讼官员的组织概况
第二节南宋地方狱讼业务的动态关系
第三节南宋县衙狱讼事务的繁重
小结亲民之官,做县不易
第二章受词与追证
第一节受理的规定与程序
第二节追证的人员与原则
第三节争讼告罪的风气
小结词诉次第,追会供证
第三章系狱与推鞫
第一节系狱的手续
第二节推鞫的刑讯
第三节牢狱的恐怖感
小结一夫在囚,破家灭身
第四章听讼与定罪
第一节审问的过程
第二节“情理法”的运用
第三节“健讼”的罪与罚
小 结原情定罪,援法据理
第五章判决与科刑
第一节断由的制作
第二节判决及其社会意义
第三节科刑及其社会功能
小结照条给断、镂榜遍行
第六章县衙的“狱讼”与官民的生活
第一节“狱讼”与县官的工作压力
第二节“狱讼”与县衙公吏的专职化
第三节“狱讼”与南宋庶民社会
小结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结论
引用及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