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体性与秩序:农民工研究的空间转向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潘泽泉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 394000版次: 1页数: 469印刷时间: 2007/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30876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农民的实证分析和基于农民工现实语境的“中国经验”,试图完成一种“社会空间”的理论转向,直指农民工的“主体性”存在,即社会对主体进行塑造的力量以及农民工作为主体与这种力量相抗衡的过程,包括农民工在日本生活实践中所嵌入的“在场”或“缺场”的种重大社会事件,结构性的排斥事实,作为“主体”的行动逻辑,日常生活阈限,现代性之真相,社会空间的分类、指称和叙事,自我认同的主体性生成等。
作者简介
潘泽泉,1970年生于湖南省武冈市,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中南大学和揩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大国治理》编辑委员会委员,湖南社会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与当代中国研究。主持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在项目“国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研究”、“社区与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主持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估研究:一项弱势群体能否共享社会发展的研究”课题。先后在《社会学研究》、《战略与管理》、《社会》、《国外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中国研究》等各类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上篇理论与方法:写在切入主题之前
第一章理解社会:社会空间的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二空间转向: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
三社会空间: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四秩序关切:从人存在空间说起
五空间:理解流动农民工的一面棱镜
第二章农民工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症候与诊断
一农民工研究:理论回顾及其理论旨趣
二检讨与反思:研究方法的症候与诊断
三日常生活实践:“自为的对象化”和“再生产日常生活”
第三章研究设计
一涉及的空间和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三研究创新和研究意义
中篇 “自我”与“他者”:空间实践与书写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空间的书写规则与叙事逻辑
一“自我”与“他者”:空间书写中的话语叙事
二在场与缺场:全球化链条中的中国农民工生存现实
三抗拒与变迁:“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叙事与发展逻辑
四理想与谋划:“自下而上”的现代性书写与艰难
第五章 “自我”与“他者”:社会排斥与边缘化空间的生成
一社会排斥:对城市流动农民工的重新概念化
二制度排斥与空间的合法性:场内的游戏与规则
三市场排斥与空间的边缘性:场内的偏好与隔离性:场内的“他者”与局外生存
第六章社会排斥后的竞技场:空间实践中的“主体性”书写
一空间的书写:底层群体的行动逻辑和弱者生存策略
二入“场”:时空分离的入场规则
三营“场”:受煎熬主角的营场策略
四退“场”:孤寂中失败者的退场主动
下篇城市空间生态与城市道德空间
第七章空间体验:流动农民工与城市空间秩序
第八章讨论:找回空间与道德关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