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

分類: 图书,文化,世界文化 ,
作者: 王铭铭 著
出 版 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7-10-1字数: 140000版次: 1页数: 178印刷时间: 2007/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628699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此书是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的社会科学(人类学)的反思之作。内容广博,涉及中国古代的世界活动与他者观念,触及古史,却绝非考证或史学之作。
本书看点:
1. 此书是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的社会科学(人类学)的反思之作。内容广博,涉及中国古代的世界活动与他者观念,触及古史,却绝非考证或史学之作。
2. 写作目的在于从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中国历史中再现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
3. 本书又似可谓某种“学术史”,它比较大量地涉及20世界上半叶的学术思想,但又致力于呈现古代中国“西方学”的演变。
读者对象: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相关研究者、工作者、感兴趣的一般大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次“历史中的观念旅行”,它以神话与历史合一的西王母世界为出发点,进入秦汉帝国的“西域”与“东方”;再从东汉之后的印度佛国,进入高僧的理想世界;最后,从唐以后的“南海”及元以后的“西洋”,进入近代化的历史。通过这段“旅行”,作者所要呈现的,是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古代中国的世界视野。
作者将已被分割为各自孤立的学术园地的“历史片段”融汇为一体,将一些“旧说”重新排列组合,使之在相互的映照中交错重叠,“推陈出新”。本书针对种种虚伪地“尊重他者”的“方法”而写,也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展开了严厉批判。
借助于历史,本书指出,在“华夏世界”,有过“帝国之眼”,更有过“他者为上”的世界观,经慎重的选择,中国知识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造就一种真正有益于社会科学知识互惠的平台。
作者简介
王铭铭,1962年生,1985至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1992年6 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著有《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逝去的繁荣》(1999)、《人类学是什么?》(2002)、《草根卡里斯玛》(2002,合著)、《走在乡土上》(2003)、《漂泊的洞察》(2003)等著作。
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几点说明
一、再思“西方”
二、穆天子与他的世界
三、“幻想地理”与“真实地理”
四、西方的东方化,东方的西方化
五、乱世与西天之间
六、西域、印度与南海
七、海上丝绸之路与异域志的发达
八、岛屿、中间地带与欧化进程
九、“非西方”与他者认识
引用文献
媒体评论
1.他者 即others 是人类学中一个概念。萌生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艺术与哲学 他者的观念最终形成于势力空前膨胀的近代欧洲人类学中。他者 是西方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的观念工具。
一直以来 似乎总是西方扮演着发现者、探索者、征服者的角色 在观察、研究非西方 他者意指非西方。在《西方作为他者》一书中 王铭铭指出 非西方并 是被动等着西方知识人拿显微镜来观察的“地带”。以古中国为例 长期被人冠以“封闭”、“褊狭”、“ 开明的”古代中国人 也在其域外的旅行与世界的想象中缔造出其自身的他者观念。
非西方他者观念的历史存在 挑战了那种将西方与非西方的区分定义为世界性的认识者与地方性的被认识者的“社会科学”。对于这一历史的“再发现” 自身提出了一种“社会科学认识论反思”的要求。——《科学时报》
2.这 是一本考据书 运用的也 是正宗的历史学方法 而更接近于观念史、文化史、人类学等范围的论著。 过跳出历史看历史 总会有另一番景象。——《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