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地质学,
作者: 汪新文著
出 版 社: 地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 270000版次: 1页数: 170印刷时间: 2007/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605415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活动论和阶段论的思想为指导,以盆地构造分析为主线,从中国东北地区时空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该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不同阶段盆地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模式以及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等。主要内容包括:东北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和前中生代主要构造演化阶段、中—新生代盆地的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早-中侏罗世盆地的构造特征、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构造分析、古近纪-新近纪盆地的构造特征以及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本书可供从事盆地构造研究、油气勘探科研、生产技术人员和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东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与前中生代构造演化
第一节深断裂构造系统
一、古亚洲构造域深断裂
二、滨太平洋构造域深断裂
第二节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一、前寒武纪古地块
二、加里东期褶皱带
三、早华力西褶皱带
四、晚华力西-印支褶皱带或断褶带
五、燕山期褶皱带
第三节印支期前构造演化
一、中-新元古代阶段
二、早古生代加里东阶段
三、泥盆纪-早石炭世早华力西阶段
四、晚石炭世-三叠纪晚华力西-印支阶段
第四节前中生代构造与晚中生代盆地发育关系
第二章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一节东北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
第二节东北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
第三节 区域构造背景与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和改造的关系
第三章东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
第一节早-中侏罗世盆地的分布与沉积充填特征
一、华北克拉通北缘燕山-辽东盆地带
二、吉林-东宁盆地带
三、二连-白城和海拉尔-扎兰屯盆地带
四、漠河盆地
五、勃利-虎林及那丹哈达盆地带
第二节早-中侏罗世火山活动与火山岩特征
一、早侏罗世火山活动与火山岩特征
二、中侏罗世火山活动与火山岩特征
第三节早-中侏罗世盆地的构造变形特征
一、燕山-辽东盆地带
二、吉林-东宁盆地带
三、二连-白城和海拉尔-扎兰屯盆地带
四、漠河盆地
五、佳木斯地块东部-那丹哈达盆地带
第四节早-中侏罗世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地球动力学探讨
一、早侏罗世盆地
二、中侏罗世早-中期盆地
三、中侏罗世晚期盆地
第四章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
第一节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特征
一、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分布与区划
二、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的沉积充填层序与构造旋回
第二节前裂谷期-裂谷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特征
一、火山岩的时空分布
二、火山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节裂谷期(早白垩世)伸展构造特征
一、伸展断陷边界正断层几何学特征
二、伸展断陷结构的半地堑(或地堑)分析
三、变换带构造特征
四、伸展断陷盆地的运动学特征
第四节坳陷期(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中期)构造特征
一、断裂构造分析
二、坳陷期盆地沉降机制及断裂构造成因
第五节反转期(晚白垩世晚期和末期)构造特征
一、反转期构造、反转构造的概念与类型
二、东北地区反转期构造样式
三、反转期构造分布与变形强度
第六节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
第五章 东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盆地
第一节古近纪-新近纪盆地分布与沉积充填特征
一、古近纪-新近纪盆地分布与构造区划
二、古近纪-新近纪盆地地层对比与沉积充填特征
第二节古近纪-新近纪主要裂谷盆地构造特征
一、依兰-伊通地堑系
……
第六章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