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创造
分類: 图书,管理,商业史传,
品牌: 解剖日本强势汽车丰田、
作者: 樽粮著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12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61006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欧美汽车巨头已经把奇瑞视做和丰田一个级别的竞争对手,奇瑞不仅强力地颠覆着市场格局,而且正在创造新的游戏规则……
强势品牌成功突围的典范,“中国创造”的标志性样板。
伟大的成就背后必然有个伟大的团队,尹同耀带领的团队拥有理想和激情、理性和精致,他们进取而不冒险,他们目光远大而脚踏实地,这些宝贵的素质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奇瑞公司强大的领导力。
——创维集团彩电事业本部总裁 杨东文
奇瑞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竞争战略,称之为穿插战略,这是一种弱者积极进攻的成功竞争策略。本书通过一个成功的企业事例,将其系统化,将零散的战术手段连接为一体。这是作者的一个理论创新。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罗建法
本书作者把当代管理学的重大命题和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提炼了诸多的管理概念,使本书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奇瑞是创新的,作者的写作过程也充满了创造性。
——《新营销》杂志副主编 梁树新
奇瑞的成功因素之一是其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其“草坪式的投资理念”贯穿于项目的筹建和运行整个过程中,这与一般企业把目光仅仅盯在人员工资和采购价格上的做法截然不同,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充满智慧的成本控制理念。
——规模领导力理论创始人 李武昌
奇瑞是中国自主汽车企业的标杆品牌,它从制造走向创造,把自主创新的后发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奇瑞创造》作为记录者和研究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博锐管理在线CEO 刘紫星
内容简介
奇瑞,弱势品牌成功突围的典范,“中国创造”的标志性样板!
当来来往往的大街上出现越来越多的QQ小车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在买车的时候将奇瑞品牌和众多进口品牌放到同一个层面上进行对比的时候,当欧美的汽车巨头们已经开始将奇瑞和丰田视为同一个级别的竞争对手的时候……你可能会疑惑,“世界工厂”中国真的能自己生产自主产权的汽车了吗?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已经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奇瑞能挑起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大任吗?
勿庸置疑,奇瑞以其创造性巨石砸中了世界汽车市场的眉心!从零起步的奇瑞在东方和西方都赢得了尊敬。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奇瑞成了中国制造的突破性象征。而这本《奇瑞创造》就试图破译奇瑞标志性突破这一密码,这对“世界工厂”来说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本书着重研究奇瑞的企业管理理念。通过对奇瑞汽车公司的全面分析,展示了奇瑞汽车的发展进程以及其产品研发生产的情况。着重分析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不同策略。作者在管理思想方面有着较深入的研究,书中描写了奇瑞水银泻地的穿插竞争战略,“系统集成”的企业核心能力,“草坪式”的成本控制思想及“保守赌徒式”的领导风格……同时对奇瑞企业的成长史做了清晰的整理。
相信一切的疑惑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樽粮,独立管理思想研究者,资深商业评论作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市场营销、产业竞争、文化发展。
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研究智库机构发起人之一,“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系列金典”策划人。此前著有《中国式营销圣经》一书。
目录
自序 奇瑞突围,“中国创造”的标志性突破
第一章 奇瑞上路:小车王一路走来的风霜雪雨
最初没有准生证
破局,挑战潜规则
2004,冬天很冷
走向国际市场
让预言家们跌破眼镜
第二章 QQ发威:时尚与实用结合的爆发力
QQ是时尚的胜利
穿越涉讼风雨
没有争议的微轿之王
Q动你的心
第三章 市场尖兵:颠覆市场格局的生力军
李峰新官上任
降价,和自己赛跑
分网,营销变革
争做终端之王
伙伴关系
满意度是一切
崛起,2005
第四章 质优价廉:打造难以超越的顾客价值
做性价比之王
业绩飞升的支撑点
中国第一召回
来自日本的黑脸包公
最宝贵的革新明星
二汽的质量专家
来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第五章 后发优势:自主创新的跳跃式赶超
汽车业的悖论
奇瑞与众不同的想法
穷家小业最划算的生意
奇瑞为汽车造心
让人叹为观止的做法
奇瑞的后发优势
第六章 穿插战略:弱势品牌对强者的积极进攻
穿插战略在市场上的成功
全线包围
组建集团军
第七章 系统集成:创造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最重要
系统集成的核心竞争能力
成本控制大师的“草坪式投资”
为什么是奇瑞
第八章 保守的赌徒:统领伟大团队的卓越领导
党委书记詹夏来
“保守的赌徒”尹同耀
营销老总们的故事
“土鳖”和“海龟”的竞争与合作
第九章 国际企图:让奇瑞汽车奔驰在世界的马路上
中国汽车出口的漂亮名片
送上门的第一笔“洋财”
是“梦幻”就要破灭
暗度美国的尝试
新一轮梦幻?
制造防弹车
俄罗斯淘金捷报频传
第十章 奇瑞快跑:逐梦中国汽车制造第一的桂冠
奇瑞畅想曲
小车王的困惑
穿插,下一步
瞄准“中国第一”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