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孔子的生命智慧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知识读物,
作者: 曾昭旭著
出 版 社: 海南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150000版次: 1页数: 203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432316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大智大象大美。孔子的生命智慧,台湾学者论道——体味不同的国学传统观念。
内容简介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道是真生命的实存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忠恕则是接近道的两条路,是构成身心修养的两项内涵,等到功行圆满,人将会体证到身心一体(真我)或人我一体(真爱)的境界。本书作者以人的生活为经,顺着自然生成的脉络,一面论述人生的忠恕之道,同时随缘引《论语》原典以相印证,希冀这种以人为经,以典籍为纬的方式,会更贴近人生,从而让孔子的生命智慧与精华再次绽放。
作者简介
曾昭旭,1941年生,广东大埔人。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历任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所长、台北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家传统与现代生活》《良心教与人文教》《存在感与历史感》《道德与道德实践》《论语的人格世界》《人间世与理想国》等。
目录
代序在这个时代谁还需要孔子
第一篇怎样才算是一个成熟的人?
第二篇用真诚的生命去爱人
第三篇不求爱的人反而会获得更多爱
第四篇幸福的人生并不遥远
第五篇生命内在无私的爱
第六篇始于真诚而终于相信
第七篇孔子爱不爱女子小人?
第八篇有教无类
第九篇爱的本质就是无私
第十篇儒家生命的浪漫
第十一篇生命存在的意义感
第十二篇放下自我
第十三篇基于相知与无知的爱
第十四篇生命之间的沟通
第十五篇诚实与信任
第十六篇不要用假格言装点自己的心虚
第十七篇当生命受伤未愈
第十八篇时间不能治愈任何创伤
第十九篇最聪明的人是有过立刻就改
第二十篇仁之过与不仁之过
第二十一篇 无知之过与道德之过
第二斗二篇 孔门的功夫修养
第二十三篇 何为中道?
第二十四篇 拿捏有效沟通的平衡点
第二十五篇 中道难行时的选择
第二十六篇 无常魅影
第二十七篇 魅不在外,而在人心
第二十八篇 礼之用,和为贵
第二十九篇 人到底为什么怕死?
第三十篇 恋生怕死的正解
第三十一篇 立志不再逃难怕死
第三十二篇 眼前一念,就是自由之门
第三十三篇 爱原来是这么自然的事
第三十四篇 爱人之心在于真
第三十五篇 生命的真诚
第三十六篇 虚妄的生命幻象
第三十七篇 逃避自我
第三十八篇 成人之道无非在立志不自欺
第三十九篇 最可怕是不用心生活
第四十篇 灰心气馁
第四十一篇 怨天尤人
第四十二篇 生命的正面存在感与负面存在感
第田十三篇 人生的生存需求与价值需求
第四十四篇 实践人道就是为人的宿命
第四十五篇 所有意义感都仅能通过创造而获得
第四十六篇 怎样进行意义的创造呢?
第四十七篇 创造意义的最佳途径就是去爱
第四十八篇 恕的基础是忠
第四十九篇 不要轻率挥霍我们的爱
第五十篇 修德的要旨所在
第五十一篇 自由的标志就是无怨
第五十二篇 真诚而合义的爱自然不会招怨
第五十三篇 道理是用做的不是用说的
第五十四篇 处人最难处就在分寸拿捏
第五十五篇 拿捏分寸的基础在自信
第五十六篇 尊重
第五十七篇 美
第五十八篇 美的基石
第五十九篇 在心境中呈现的和谐之美
第六十篇 文学是开在道德土壤上的一朵鲜花
第六十一篇 一生的事业
后记
本书引述《论语》原典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篇怎样才算是一个的成熟的人?
樊迟问仁,予曰爱人。(《颜渊篇》22章)
近些年来,台湾地区乱象毕呈,不但经济衰退、政党恶斗、教育乱改,社会人心更是浮躁不安。表现于人际关系,就是朋友猜忌,亲眷成仇。似乎人人都不相信别人,甚至也不相信自己。许多人说:台湾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但台湾到底得的是个什么病呢?却得仔细判定,才好对症下药,从根救起。
这些林林总总的病象,如果推究根源,仍当是“人”的素质出了问题,而呈显于外的总病征就是“爱”的能力严重衰退。为了个人现实谋生(放大来看就是产业的经济竞争乃至国族的救亡图存),人的眼光完全被金钱权力吸住,看不到功名利禄以外的人生。我们的家庭教育(身教)、学校教育(言教)、社会教育(境教)也因此只知教人做一个赚钱的工具,而忽略了人是一个“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主体,当然也就忽略了与作为一个“人”密切相关的生命教育、感情教育。遂使得人们逐渐丧失了爱的能力,而损伤了爱这一项人性的最重要素质,人当然也就愈来愈不像人了。
但丧失了爱的能力的人,并不是就没有爱或感情上的需要,相反的这需要会更加迫切而强烈。乃因有能力去爱、知道怎样去爱的人,他的感情生活是主动、自发,可以南自己决定、自己创造而不愁匮乏的,所谓“为仁由己”(《颜渊篇》1章)。但有心无力的人,他欲爱之心(这毕竟是无可遏止的人性)却会因强烈的无力感而闷住;遂使他的感情生活因通不出去、无法实现而变得空虚、愈感匮乏;也使他感情生活的方向南“自主去爱”逆转为“渴望被爱”了。
当然,当一个人年纪还小,还不具备爱人能力的时候,他的感情生活确是以被爱为主;所以小孩撒娇讨爱的时候,我们只会觉得天真可爱。但当人已长大成人,他的爱人能力也理当同步长成,他的感情生活也就理当进展为以去爱为主。否则他就会出现心灵上的“成长停滞症”,也就是感到空虚、烦闷、焦虑。这种因身心发展不同步的落差而造成的病症就会促使人一方面积极甚至激烈求爱(小孩撒娇只是自然,不会那样饥渴、激情),但一方面又会觉得求爱有伤自尊(毕竟我已经是大人了,不像小孩还没有这么强的自尊问题),遂使他的求爱行为愈发隐晦别扭,也因此愈不容易得到被爱的欢愉,心灵反而愈加空虚烦闷焦虑,也就是“成长停滞症”的病情反而更趋严重而使人更不像一个人了。
真的,现在台湾地区的人普遍罹患的就是这个“心灵成长停滞症”或“爱的能力缺乏症”。如果我们把爱的能量也视为一种资源而有资源的生产与消费问题,那么就可以说目前台湾地区的问题正出在感情资源的总生产量远低于总消费量。所以才会人人伸手要爱却很少人能给出爱,所以各级辅导机构才会接到那么多求爱不得者的苦闷申诉。
所以,怎样恢复我们的爱人能力,治愈我们的心灵成长停滞症,让我们重新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就真的是当务之急了。
在《论语》中,孔子就借着学生樊迟问:“怎样才算是一个人?”而回答说:“一个成熟的人(就特称为‘仁’),是应该具备爱人能力的。”换言之,爱或说爱人的能力才是人之所以为人(仁)的关键要素。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妨就以此为标准,检查一下自己:我真的算是一个已充分长成的人(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