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思想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陈赟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19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802845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在占有大量古典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书对《中庸》作出了具有一定创造力与理论深度的独特解读,将中庸理论为上下(古今,天地)通达的智慧,从而实现了对已有《中庸》研究框架与模式的突破。这部著作展示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当下关怀,在古典哲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郭齐勇
本书通过上下通达这一角度考察《中庸》的思想,体现了独特的视域。一般认为,相对于基督教背景下的两个世界,中国的思维似乎侧重于打通二者的界域。上下之间、天地之际的沟通何以可能、如何实现?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作者从中庸的分析入手,提供了一种富有新意的解释框架。
——杨国荣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上下通达这一角度考察《中庸》的思想,体现了独特的视域。一般认为,相对于基督教背景下的两个世界,中国的思维似乎侧重于打通二者的界域。上下之间、天地之际的沟通何以可能、如何实现?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作者从中庸的分析入手,提供了一种富有新意的解释框架。
作者简介
陈赟,1973年生,安徽怀远人,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2002年)、《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2005年)。
目录
自序
导言
第1章 上下通达:“中庸”或中国思想的内在视域
一 “中庸”与“中国”:通向中国思想的谱系
二 理学视野中的“中庸”观念——以朱熹为中心
三 上下通达:“中庸”的总体性筹划
第2章 “命—性—道—教”:“文”的境域
一 “上下通达”与“与于斯文”
二 “文”的思想:历史过程与逻辑展开
三 “文明以止”:或“文—王”所以为“文—王”的奥秘
四 “命—性—道—教”:“人文”境域的打开
第3章 “文”与“德”:中庸之道的真正困厄
一 “中庸”之不可能及其所以可能
二 智—仁—勇:朝向中庸的“三达德”
三 “德”与“文”:中庸之道的真正困厄
第4章 君子之道与文化世界的展开(上)
一 君子之道与世界的当下接纳
二 “以人治人”与他人的接纳
三 素位之学:君子之道的远近之维
第5章 君子之道与文化世界的展开(下)
一 鬼神之德与事物的接纳
二 鬼神、文化生命与存在方式上的远方
三 孝、历史文化意识与礼乐生活境域
四 诚、文化生命与政教生活
第6章 中庸之道为什么必须以诚为基础
一 接纳世界为什么以诚为基础
二 “天道之诚”总是向着“诚之”者
与 “思诚”者开放
三 为什么接收天道之诚也就是接收
万 物之各正性命
四 为什么真正极高明者总是道中庸
五 世界在“诚”中开放为“大明终始”的历程
第7章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
一 “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文化理想:当下地打开天下,个体地接纳全体
二 “艺”:中庸之道的当下抵达
三 至德无文:文明的盛极之处到来的总是质朴
四 中庸之道与现代世界:是什么使中国和自身脱离
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出版后记
书摘插图
一“中庸”与“中国”:通向中国思想的谱系
在基于汉唐时代学人为主注疏而形成的经典解释系统“十三经注疏”中,《中庸》是《礼记》的一篇,是礼学体系的一个部分。但到了宋明时代随着另一解释系统“四书五经”的开成,它又被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单独成篇,并被纳入到“四书”学体系中,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中庸》或“中庸”本身在中国思想中的特殊位置有关。事实上,在朱熹的《中庸章句序》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理解:与其他经典不同,《中庸》书写的乃是历代圣贤相互传承的心法,下百它体现了中国思想之为它自身的那个特性。
朱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遮几也。……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贤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在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由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由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