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报道难题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编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0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118189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强调新闻传播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绝对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新闻传播手段的绝对有效性。本书是2006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论文选,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正面报道创新策略、突发事件报道改进举措、舆论监督效果增强对策、国际舆论影响力增强艺术。
目录
正面报道创新策略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新时期正面报道
近年新华社创新正面报道研究综述
什么是正面报道——关于正面报道概念的探讨与争论
精心谱写的时代之歌——关于最近三年新华社最佳正面报道的分析
求取最大公约数赢取最大受众群——关于正面报道需求层次的思考
对正面报道观的辩证分析
怎样做中国新闻的对外正面报道
“视点”的正面报道与正面报道的视点
加强地方性宏观正面报道实现多层次报道影响力
走出正面报道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正面报道要在创新和突破上下工夫
以建设性思维打造正面报道的影响力——兼谈半月谈杂志社加强正面报道的创新举措
创新军事报道模式提高正面宣传影响力
历史报道与报道历史——纪念类题材的正面报道规律初探
以新闻的方式纪念历史——从两次报道看纪念性报道的创新
国内分社加强和改进正面报道的几点思考
探析典型报道如何实现“宣传效益预期”
从两次典型人物的报道经历看如何还原典型人物
求正面报道的审美境界
突发事件报道改进举措
国内受众对突发事件报道信息需求问卷调查报告
重视突发事件对外报道积极影响海外舆论
对国际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
突发事件报道创新与突破的三个关键
树立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形象——近年来突发事件报道经验和建议
请对事故受害者倾注更多目光——谈突发事件报道的模式化及应对策略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树立“品牌意识”
舆论监督效果增强对策
新华社舆论监督报道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几个着力点
研究被监督者心理提高舆论监督效果
新闻舆论监督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探讨——兼论新华社舆论监督报道的把握
“新华时评”写作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关于做大做强新华社评论的几点思考
正确处理新闻舆论监督中的几个关系
舆论监督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舆论监督必须厘清的两个理论认识问题
开拓监督报道资源发挥监督报道合力
研究我国监督体系挖掘舆论监督资源
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的三个阶段
新闻媒体形成监督合力的八种模式
加强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互动
舆论监督报道之浅见
增强主动性形成监督合力
批评性摄影报道对策分析
根据摄影报道特点提高舆论监督效果
国际舆论影响力增强艺术
对外报道的策略、艺术与影响力
军事外宣当务之要
大外宣下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
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新闻对外传播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的理论阐释及对策建议
书摘插图
正面报道创新策略
破解报道难题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新时期正面报道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
正面报道作为一个重要的样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深入了解国内受众对正面报道不同层次、类型的信息需求,更好地提高正面报道的针对性、有效性,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产品调查研究中心和营销总平台合作,于2006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抽样调查。围绕受众对正面报道的总体印象,以及重大主题报道、先进人物报道、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成就报道这几种正面报道的具体实现途径了解了受众的意见和评价。
(一)主要结论与思考
1.受众对媒体正面报道的评价趋向于正面,总体比较满意。性别、年龄等个人特征对受众的正面报道满意度影响不大,但受所在区域和学历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地区及学历较低的受众对正面报道满意度更高一些;高学历受众对正面报道的态度更为多样化,且随着学历升高,满意度逐渐下降。
受众对当前媒体正面报道信息量、时效性、可信度等新闻报道基本因素总体评价较好,但在关注百姓视角,加强报道的贴近性、可信性,注重与百姓实际利益的关联、提高报道亲和力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努力空间。
2.正面报道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表现手法模式化、概念化,典型塑造过于完美,缺少对人物内心世界和典型形象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挖掘,不够真实可亲。应当改进写作方法,突破写作模式的套路化,多运用细节描写,增加可读性和亲和力,注重报道的连续性和体系化,。多角度、多层面地报道典型,同时注重通过加强评论深化报道。
3.重大主题报道方面,受众最关注的是其“与百姓切身利益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主题、政策、方针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解读”,要提高正面报道的有效性,增强影响力,关键在于抓住其中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加强对方针、政策及事件本身的深层次解读,从最受百姓关注的角度加强策划,才能起到释疑解惑、感化人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