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二讲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郭美华,陈卫平 著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248印刷时间:开本: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669134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给人突出印象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对“中国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及其答案的寻绎,二是对中西哲学关系的思考,三是对哲学史方法论的关注和自觉反思。
——郭齐勇
内容简介
哲学作为本源意义上的“爱智之学”,是人对于更好存在的追求,我们以此“哲学观”来讲中国哲学。
本书围绕中国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讨论的主要问题,即从先秦天人之辩、名实之争,到两汉宇宙论上的或使莫为之争、魏晋有无及言意之辩、隋唐佛道哲学对于宗教境界的讨论、宋明理学时期的理气(道器)之争和心物(知行)之辩,再到明清之际哲学家对于整个古代哲学尤其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最后到近代哲学在历史观和认识论(心物知行关系)的转型,展开其从先秦到近代的发展历程;以及新时期20多年来中国大陆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和来自海峡对岸的中国台湾地区学术界对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哲学研究的评论。
作者简介
陈卫平,男,1951年生,198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讲 “金岳霖问题”:中国哲学史作为独立学科是否可能
第二讲 天道与人道:先秦诸子哲学之一
第三讲 名言与实在:先秦诸子哲学之二
第四讲 或使与莫为:两汉时期的宇宙论哲学
第五讲 有无之争与言意之辩:魏晋时期的玄学
第六讲 神仙人生与佛陀境界:汉唐时期的道教与佛教
第七讲 道器与理气之辩:宋明理学之一
第八讲 心物之辩与知行之辩:宋明理学之二
第九讲 回归原典与批判总结:明清之际的哲学
第十讲 西学涌入与本土创造: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
第十一讲 形上智慧与生活世界: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十二讲 重新评价与互动对话:来自台湾海峡对岸的评述
书摘插图
第一讲 “金岳霖问题”:中国哲学史作为独立学科是否可能
开讲中国哲学,首先要考察一下何谓“中国哲学”。按照我们现在哲学学科的分类,所谓“中国哲学”就是“中国哲学史”。本书开篇讲到近些年讨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在我看业其实就是中国哲学史作为独立学科是否可能。这是我们“中国哲学十二讲”的前提性问题 。
的确如此,所以我们第一讲就来谈谈这个问题。不过,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20世纪初期,当中国哲学史以一门新的学科亮相时,其学科独立性问题就出现了。鲁明地提出这一问题的是金岳霖。1930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出版,金岳霖在《审查报告》中问道:“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我将此称为“金岳霖问题。”“金岳霖问题”的深刻之处是将内在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问题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尖锐地揭示了出来:中国哲学史作为独立的学科,是指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中国固有的哲学的民族性,还是指其以西方的现代学科标准,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拣择可称之为哲学的东西予以重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