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年度杂文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刘成信,王芳,李君主编
出 版 社: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360000版次: 1页数: 332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074006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龙应台曾经自我诘问:“为什么在人群中我反而更加孤独?”事实上,这也是现代人普遍的疑问。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正似乎成为某种时代宿命。更多的时候,我们宁愿蜷缩于自我的狭小空间,体味着个人的喜怒哀乐,既不会被人理解,也不愿理解别人。
每次看到结伴而行的小孩,脸上总是充满纯净的快乐,那种不掺杂质的同类之爱让人心生嫉妒,同时也为自己人列中年的世俗和圆滑不由得生出悲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成熟让我们幼稚,是聪明让我们愚蠢。是进步让我们回退。自诩伶俐的现代人,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很多本真的东西,就连友谊这么简单的一种感情都让我们弄得如此复杂而微妙,充满虚无甚至钩心斗角的玄机。
——魏剑美《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在有些人那里.似乎是没有什么规律可讲的,什么是规律?权力就是规律.老子就是规律,他“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规律在这些人眼里就是手中的小蚂蚁,二指一捏便粉身碎骨。而且经年历久,这些违反规律的东西反倒成了铁律,如果不按他们的铁律办,你就会颤如筛糠,睡不着觉,害怕半夜鬼敲门。
什么样的发展叫科学?什么样的社会叫和谐?其实很简单,一切按照规律行事。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不可置疑,说明了“物竞天择”的规律不能被打破,那么。我们就要老老实实地遵照客观规律办事。千万别拿破坏规律当时髦,否则,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心阳《按规律办事需要多少个胆》
内容简介
时下盛行的历史态度和历史的真实相距有多远?读了“小崔”的文章,不禁有一种惶惑。(崔永元《有感我们对历史的态度》)我们都呼吁平等意识、公民意识,可是,我们内心深处,是否已经把不平等当成一种习惯,自然地去接受?(林奇《平等,不应该等到了上帝的面前》)杂文家鄢烈山先生认为当下中国社会心态的一大基本特征是;相当多的人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有一种受害者心态,使得责任与义务缺失,规范和秩序失衡,体谅和宽容也随之变得稀缺。(曹林《受害者心态弥漫必然缺乏宽容》)
2007年度的杂文作品,可圈可点的力作、佳作不少,或尖锐而含蓄,直言谏诤,匡正时弊;或视角独特,文化资质丰厚;或富于悲悯情怀,视角新颖而深刻,读来十分感人。从2007年发表于众多报刊及网络的数千篇杂文中精心遴选的年度杂文,大都着眼于国情民命,直面现实,情感凝重,文笔犀利,其短小精悍,沉深隽永,体现了杂文的本真和风骨。180多篇力作,展现了本年度杂文的创作风貌,为读者提供了优秀的阅读文本。
目录
请给四十四万八千名代课教师以公正的历史评价
有感我们对历史的态度
平等,不应该等到了上帝的面前
咱们中国人都有一颗开后门的心
其谁不食?
害怕感动
财富是这样创造的
“百姓包养”的邮政体制还要继续多久?
鼓掌练习:被迫为人喝彩的教育虚假
名人不是“神人”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逃跑者
做个平民有多难
“卧底” (之一)
出人头地的路,多么难走
我是公民吗?
真与假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新闻是等出来的
“恶考”时代
午夜扪心
“清白”的代价
中国的穷人版《生活指南》在哪里
对话
小人物的命运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谁听得见那些细小微弱的声音
拿出治民一半的严苛与智慧去治官
每一分一毛里都有民生之重
中国的世界遗产食客如云,知音有几
不做“笔杆子”
孩子们生存的世界并没有标准答案
直到每个遇难者都有名字
别说你是为了我好
一个有思想的美国富人
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污染第一城”背后的民生之殇
我们的孩子缺失了什么
还有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感动”
小皇帝下乡
鸡的悲喜剧
山里人的爱情宿命
现在的人怎么了
食品色彩安全指南
没有情歌的村庄
过于争强好胜的都是二流选手?
镣铐之城
位子
生活方式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你我都是螺丝钉?
有扈氏
超级“奢侈秀”频频上演
我的葬礼上谁在哭泣
上帝保佑小孩和白痴
腹唱
忠恕而巳矣
想要行善不容易
保姆的居室
城市与平等
我们为何变得如此粗鄙?
应急预案
足协和作协可以合并
澡堂子引发的血案
药监局向人民道个歉吧
一根牙签能“走”多远
这个时代还需要神话吗
两会代表委员“顺口溜”忧思录
仲夏之夜,我们的星空哪儿去了
大拇指上的智慧
谁能辅佐天子
人生即燃烧
小红点的故事
事故之后
我爱生命,但我不愿活
阅世杂言
盘点青春盘点痛
假设死亡
个别人自述
后现代结婚登记
农村不是文人诗意的栖居地
头版头条
不跑是一件浪费的事情
老板是个明白人
怕专家打架,更怕他们刚交手就不打了
一份辛酸的求职承诺
另类忠臣魏征
成为廉价品的死亡
人人皆可为国王
你有什么科学依据
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
按规律办事需要多少个胆
如果我死
为什么中国人不会选择
当害人成为一种习惯
“小神通”构想
成语重组
文化奶妈的时代
我们这样教,有什么不对?
水果糖
尘封的信件
除了人,还能牺牲什么
大学需要大酒店
要钱的文化
跟坏小子合作
杨白劳的前世今生
思想碎片
一只小野鸭的超能量
“看你笨蛋的样子,很有我年轻时的神韵”
中国式礼拜
一封写给房地产商的感谢信
没底的杯子?
国家“承认”不是幸福的保证书
我不站着等
挚诚小语
消灭粉丝这个词
从人到猿
为国家带好一个小公民
每一张都可疑
我想要“非国民待遇”
高考作文,诗意还是失意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
“第六十二条婚规”
人人都应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
青袍今日误儒生
我说不出
世相三题
走进德国短寿博物馆
给女儿十年后看的信——尊敬自然
新觅食主义
行走在消逝中
大寨修了一座庙
文化存量比参选“奇迹”更紧要
新出炉的“文化遗产”
他人的生命,我们的娱乐
老百姓的命咋像草一样
如果被活煮的猫会写寓言
童话
面对灾难,能不能不那么暴露地交易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
你是公民,也是记者
某天穿过狮群
古老寓言的现代生活版
证明还活着
惊见“人道不下庶民,羞耻不上大夫”
打屁股的美学
绿化科的记录本
蝴蝶劫(杜撰曲)
雨果笔下的冉阿让是否应该被判刑
稀松的方便面,坚硬的楼盘
为一百八十一名矿工点一盏心灯
能想到的与恐怕想不到的
你有什么权利测试我的素质
华人喜悦之词
身体是我另一个兄弟
假如没有读书
小垃圾女
择医费
假如宝黛钗自己来选秀
从九部门复查一座办公楼想开去
夺红旗
受害者心态弥漫必然缺乏宽容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教育还有姓?
“恶搞”是在拔文化的根
艺术性快乐:闭上眼睛
悼常识
富豪榜为何向袁隆平致敬
“奉献者先享”应成为一种文明惯例
苦到极处无表情
看破名利爱名利
爱要有颗平常心
你是个好母亲吗
一个职业盗窃犯的绝对隐私
我比你惨
老海棠树
潜规则时代的“猫鼠反目”
我只听到雨的声音
咳,十七岁
人与动物谁更聪明
今天谁是最可爱的人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
“学者明星化”与“娱乐至死”
为什么“大地主”是中国首富
小学生股民的爆笑作文
最高的慈善是尊严
智慧如诗
书摘插图
请给四十四万八千名代课教师以公正的历史评价
杨耕身
据3月2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近日表示,将进一步加快清退中小学代课人员工作,采取系列措施把中国目前余下的四十四万八千名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没有最后的时间表。
我注意到就王旭明所说的“清退”二字,同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一位读者来信说到:“清退”就意味着否定,否定代课教师的贡献,否定代课教师爬过的山路,否定代课教师趟过的河流。在我的记忆中,对犯了错误的人才叫“清退”。激愤之意,不言而明。但公允地说,我并不认为教育部真的是在否认代课教师的贡献,一方面,中国教育要实现发展并提升,需要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新的整合,因此“清退”也就在所必然,另一方面,既使是“清退”,也留有余地,这就是王旭明所说的部分教师可能通过参加招聘,取得正式教师资格。
但这种基于理性的思考是否足以消弥“清退”二字所产生的激愤与群体性失落?显然不能。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四十四万八千名中小学代课教师的退出,表明中国基础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历史性转折。那么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将给予这样一个默默无闻而又这么巨大的群体一种怎样的历史性评价,这却是值得追问并关注的,更是国家教育部门应当清醒意识到的。这,关乎中国教育发展的良心。
在王旭明的发言中,关于代课教师群体的说法是,他们走上教学岗位没有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正式认定和正式批准,是以一种不合法、不合规的形式存在的。这话固然没错,但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如果说,早期代课教师群体的出现,是因为国家整体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那么,今天的代课教师群体的出现,更主要的是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这也就表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如果必须通过合法而又合规的途径产生教师,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许多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空白。
必须看到,中小学代课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是在中国教育最需要也最艰难的历史时期,撑起了中国教育的一片天。他们的学识及才智也许不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更不足以承继现代教育转型的重任,但他们却是在现代教育阳光无法普惠的地方,在地方财政难以供养正式教师的地方,以单薄的身体为农村子女搭建了知识的殿堂,以全部的心血浇灌着共和国的未来,为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应当被历史所承认的。
更应当看到的是,一直以来,代课教师都是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着,他们生活在农村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收入连维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难,但这一切都从没让他们失去作为“人师”的尊严。甘肃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所做的《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显示,渭源县有六百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着四十元到八十元不等的工资。每月拿四十元工资的又占了代课教师的70%,且部分代课教师这样的工资已拿了二十年。李迎新自述:“我在调研中一次又一次地被代课教师的贫困所震惊、执著所感动,为西部义务教育的普遍困境深深发愁。”(2005年11月3日《南方周末》)而渭源县的代课教师生态,也基本反映了中西部贫困地区代课教师的生存状况。为了教育这样一个最朴素的信念,代课教师几乎付出了他们所能付出的全部,这同样应当为历史所铭记。
因此,在中国基础教育面临转型之时,请给那些行将退出历史舞台、曾经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代课教师一个历史性的评价!也许,对于他们进行经济的补偿的确存在困难,而对于这样一个一直在沉默与艰辛之中手握美德、坚持付出的最可敬的群体来说,他们更希冀得到的,或许也不是物质的补偿,而更是一个公正的评价。与此同时,我也在想,我们能否考虑发起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感恩活动,为这样的一个群体授勋或发放荣誉凭证,或给予某种政策关怀?毕竟,我们不光是要给所有代课教师一个交待,更要给历史一个交待,给良知一个交待。
有感我们对历史的态度
崔永元
我上中学的时候,历史学得不错。我的历史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教学有方。比如,他用彩色笔来表现历史进程,红色是革命的,黑色是反革命的,红色是进步的,黑色是退步的,红色是扬眉吐气的,黑色是灰头土脸的。除此之外,还有位置记忆,具体方式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高考前夕我班同学可以随口告诉你正确答案在某页的什么位置。当时,我发挥了一下,把关于巴黎公社的答案糊在了自己家的屋顶上,每天一睁眼就可以看一遍。高考时卷子发下来,我一眼就能发现没这道题。不管怎么说,中外历史格式化以后,被我们跌跌撞撞地记住了。
大学上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历史知识突然不见了。后来终于意识到应试教育是专管考试的。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历史就是历史课。历史课上的历史因简练而具有实用性,易背好记。比如,你记住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的名字,你就知道社会由哪朝换到哪代,而“井田制”、“安史之乱”、“天朝田亩制度”不是故事是名词解释,你不用娓娓道来,只需倒背如流。年代也是要死记硬背的,条约背诵时也无需添加感情,开放多少港口,割让多少地只是个先后的技术性问题。
除去历史课,国人还有学习和熟悉历史的另一捷径——看电视剧。实践证明,电视剧在使大众对历史饶有趣味方面是有奇效的,那些在史书上沉寂成百上千年的人与事,一经成为时下电视剧的主题便很快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被谈得昏天黑地。史学家坐不住了,指责如此这般会混淆视听,以讹传讹。艺术家回应史学家不懂艺术,过于保守。
争论不休时,总会有中间人站出来调停,不能以历史研究者的眼光去看艺术创作,那样太过认真;也不能用纯艺术的手法去描述历史,那样过于随意。跟没说一样。
我注意到,诸多的“黄金周”也是传播历史知识的好机会,学术上叫“田野考察”。可惜了这份考察,被“上车睡觉,下车撒尿,互相拍照”代替了,导游、讲解员也修炼得猴精,去伪存真,直奔主题,什么景点都归纳到“求签生子,升官发财”上,实实在在,广受欢迎。在烧香磕头的氛围中,历史灰飞烟灭。
斥责公民对历史的漠然态度实在是一件言之有物的事情,有理有据,解恨解气,但又实在是一件缺乏公平的事情。一来因山河变幻,历史从没站稳过。历史教材又被某些人根据需要加进了过多的政治派别色彩,与客观历史事实有了缝隙。实实在在的历史,一经涂抹,便成了传奇与演义,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因为它失却了历史本该有的严谨与严肃。
视一些教材中标准答案为真历史的书生,一旦进入独立思考的状态,眼界大开,回头望去,就发觉不对了。他们的感觉传播开来,影响了周边更多的人对历史的态度。时下盛行的庸俗历史剧正在毒害着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在他们历史知识结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离奇的情节吊着他们的口味,也改变着他们的态度。崇拜皇帝和喜爱格格,也许会从一种好奇好玩变成一种深入人心的历史观。
平等,不应该等到了上帝的面前
林奇
记得葛优在一部电影里奉承女导购员说:“你是空姐退下来的吧?”
没错,在我国空姐几乎成了大众眼里美丽、时尚、气质的象征。飞机上见到的服务人员大都是漂亮的空姐,偶尔也有帅气的空哥。我以为全世界都是这样呢,可登上北京飞往旧金山的美联航的国际航班,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这飞机上不但有空姐、空哥,还有空嫂,空大爷,甚至还有空奶奶。
到了美国走的地方多了,我发现飞机上的服务员在年龄和外观上看起来就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有女有男,有高有矮,有老有少,年龄从二十多岁到五六十岁。从肤色上看有白有黑有黄,从体形上看有胖有瘦,而且那胖的看起来是“相当”的胖啊。
其实还不止飞机上,我发现美国在好多我们称之为“窗口单位”的部门,对从业者都不大“挑剔”。海关服务台上坐着的竟然是一白发苍苍的大爷,你再看那街头的警察,有的长的简直像个水桶,能抓歹徒么?还有政府部门的接待员,超市里的收银员,餐馆的服务员,诊所的挂号员,年长的、肥胖的、麻脸的、秃顶的甚至残疾的,简直是五花八门。
尤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在我们看来本应该自惭形秽,缩头缩脑的人,竟然活得那么“理直气壮”,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神采飞扬,就好像个个都是王子和公主似的,简直能把人气死——凭什么呀?
谁家显眼的地方不放点好看的?咱国家各行各业前台放的一般不都是年纪轻轻、有模有样的么?没看去年有个省招收女公务员对胸的大小都有要求么?那可是代表咱国家工作机关的形象啊。按说美国也不可能是没人了,好莱坞电影里多少倾国倾城的美女?就是大街上顺眼的人也不少嘛。可是美国人偏不。
时间长了,明白了几分道理,原来这里边体现的是平等意识。而人人平等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不歧视。不歧视有色人种,不歧视老年人,不歧视妇女,不歧视体形非正常者,更不歧视残疾人。
我们有些用人单位招聘,动不动就明确要求年龄30岁以下。在很多部门里,一个人混过50岁,就没人再重视你了,前边基本没路了,渐渐的就被边缘化了。有的单位甚至40岁就逼你退休了。退休以后,更是百无聊赖,自己就有一种成为社会负担的感觉。美国人对退休年龄、驾车年龄的规定都比我们晚,更关键的是在工作上不遭歧视。一个职位,老年人可以和年轻人可以一起竞争,如果能力都一样你因为年龄不要我,那法庭上见,告你个歧视可不是闹着玩的。美国的胖人很多,特点是屁股大肚子大。美国也不歧视胖人,比如我要当警察,无论我多胖,只要我体能测试通过,你就不能不要我。美国也不允许性别歧视,起码不能公开地搞。在我们这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因性别原因而被拒之门外的事情极为常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过连妇联这样专门维护妇女权益的组织招人都不要女生的黑色幽默,这要是在美国,那还了得?
在美国,无论种族,无论贫富,无论强弱,人人生而平等已经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习惯,有时甚至超越了国籍和法律。911事件以后,美国联邦政府迅速建立了“受害者赔偿基金”,对受害者的家属进行赔偿。数千名遇难者中,有知名的企业家,也有一般职员;有富人,也有普通的打工族;有美国公民,也有外国公民,还有11个在世贸中心餐馆打工的没有签证的非法移民,其中甚至有的人正等着被遣返的法庭听证。但是,联邦政府在进行赔偿时,“无视”死者生前的财富和地位,“无视”国籍,“无视”合法与非法,对每一个受害者的家属都给予了慷慨的补偿。那些非法移民的家属得到了从87.5万到410万美元不等补偿,并由工会等有关组织出面,想方设法送到由于非法身份而“东躲西藏”的家属手中。这种对弱者的尊重,这种平等精神,不能不令我们汗颜。
反观我们自己,地域不同,同样的分数却进不了同样的大学。户籍不同,同样的生命,却有不同的价格。同样的旅游线路,对老人小孩却要收取更高的费用。在自己的国家居住,有些人却要有暂住证。同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有人有低保,有人却什么都没有。本是为所有乘车人准备的火车站候车室,有的却单单不许民工进入,只能到广场上指定的民工候车处……不久前,竟然还有官员和参政议政的代表提出“人口城市准入制”,限制所谓“低素质国民进城”!难怪有人惊呼此建议创“种族内歧视”之最了。
实际上,有不平等存在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把不平等当成一种习惯,自然地去接受。当然,美国的人人平等绝不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歧视的案例也时有发生,但是许多方面还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美国在建国初期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平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真正让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生活中的现实,甚至成为美国的一种精神,却是经过了美国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辛的斗争和努力。
试想,如果没有人像“民权之母”罗莎帕克斯那样,第一个站出来说“我受够了”;没有人像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那样,用生命呼唤“我有一个梦想”;没有人像现代妇女运动的倡导人,《女性的奥秘》一书作者贝蒂弗莱顿那样,去质疑“这就是我的全部生活吗”,美国能有今天这个状态么?
“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是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时,我们是平等的!” 这是简爱说过的、被多少人视为经典的平等宣言。其实,平等应该是现实的追求,不应该等到了上帝的面前。
咱们中国人都有一颗开后门的心
罗西
最近有不少饭局。很多时候,我很无奈于必须陪吃,或是为了尽人情或是为了还人情。比如,这天,我就接到了“阿黑”的电话,必须接的,他是我在十年前认识的,那时,两个弟弟在老家因为与人打架,其中一个被抓,关在派出所里,我十万火急回去救人,发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后门”,有官方的,有转折亲的,最后居然是这个叫阿黑的大哥摆平一切,他家就住在派出所后面!
从此以后,只要我老家方圆几公里附近有人被警察抓走或者要升学升官,都会找我开后门,因为觉得我神通广大,门路多,还是小有名气的“省里的人”……有些沾亲带故的或者我读书时候借给我家钱的,即使家里的母鸡下不了蛋都会来找我去开后门。
在被动中,我也确实成功地开了许多后门,严格地说,很多通过开后门办成的事情,是名正言顺或者用牛刀杀蚊子的事情,但是因为有我的介入,那些破事就办得更顺畅、干脆和体面!惭愧地说,现在,我的朋友圈里,60%的是因为在各种开后门的事业中认识的,患难见真情啊!
是的,人家帮助你开后门,有一天,别人找上门要你帮助他开后门,你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或厚着脸皮去做。这是交情,又何尝不是交易?我常常感到悲哀和痛苦。我的灵魂在后门的周围徘徊、挣扎!
这不,阿黑的两个双胞胎儿子今年参加高考,他曾经建立起来的人脉该是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个生意人是开各种后门起家的,他太了解关系意味着力量、成功、发财和尊严……于是,他在某酒家订座后,就开始打各路神仙电话,我是其中被邀请的一个。
酒桌上什么鸟都有,个个都长着一张很牛的脸。我有种窒息感,一个都不认识,除了阿黑。上莱了,碰杯了,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果然他们都是“后门界”的精英,大家七嘴八舌地出谋献策,其中有一个是某大学系主任,几乎没有间断地接手机,后来干脆躲在卫生间里打电话,就在酒过几巡之后,他才痛苦万分地像个严重便秘分子似的皱着眉头出来,我笑问:“最近一定是你最忙的时候……”他终于现出人形诉苦说,真的很无奈,现在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录取招生,分数线没有达到的,即使有通天本领都难,“可是习惯了开后门的群众,根本就不信你,我的电话,几乎都是在解释:没有后门!……”
饭很慢才吃完,但是事情还是没有办妥,因为阿黑孩子的分数只可以上“本三”,而这类学校几乎是到处拉拽生源,根本就用不着后门……阿黑大哥不信这些,我看出他的失落与失望,他以为大家在搪塞。他的脸更黑了,我有些可怜他,他没有文化,而仅有的一点文化居然也是已经很落后的“后门文化”。可以说,咱们中国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开后门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