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选择与社会运行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
作者: 龚长宇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版次: 1页数: 247印刷时间: 2007/11/01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008659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运用伦理社会学、社会转型论两种理论视角,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义利问题,构建了一个结构严整的分析框架:即以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为宏观背景,从义利选择的模式分析入手,提出了义利选择模式的理想类型。然后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探讨社会个体的义利选择与社会整体的义利选择,其中社会个体的义利选择体现为理性的个体对个人利益与道德人格的权衡与取舍;社会整体的义利选择体现为政府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的调适与整合。最后,基于个人与社会双向建构的关系,社会个体的义利选择与社会整体的义利选择也必然相互作用、密切联系,它们定位、凝聚成以社会主义义利观为核心的社会精神,并最终作用于社会。
作者简介
龚长宇,社会学博士,副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近年来,在《青年研究》、《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撰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4一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主持并完成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项。主要致力于社会学理论、道德社会学研究。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视角
四、分析框架
五、本书的结构安排
六、研究方法和调查资料
第一章 义利问题溯源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义利论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论
二、两宋时期的义利论
三、明末清初的义利论
四、小结
第二节 西方思想史上的义利论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义利论
二、中世纪的义利论
三、西方近代义利论
四、小结
第二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义利问题
第一节 经典社会学家对义利问题的关注
一、孔德的义利思想
二、迪尔凯姆的义利思想
三、马克斯韦伯的义利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的义利思想
第二节 义利选择与模式分析
一、义利选择
二、义利选择模式的“理想类型”
三、义利选择的价值参照
第三章 社会个体的义利选择
第一节 社会个体义利选择的必要性
一、义利选择是社会个体的理性使然
二、义利选择是社会个体的需要使然
第二节 个人利益与道德人格
一、个人利益
二、道德人格
三、个人利益与道德人格的统一
第四章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个体义利选择
第一节 中国社会转型概要
一、我国社会转型的实质
二、我国社会转型的阶段
三、社会转型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义利观念的变迁
一、—年早期社会转型时期的义利观
二、一年近期社会转型时期的义利观
三、年以来的义利观
第三节 社会转型加速期个体义利选择的实证分析
一、多元并存的义利选择模式
二、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谈“拾金不昧”
四、谈“舍己救人、见义勇为”
五、谈“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
六、谈“自我道德评价与社会道德水平”
七、小结
第五章 社会整体的义利选择
第一节 义利选择主体与宏观义利问题
一、谁来承担社会整体的义利选择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
三、政府制度安排中的义利选择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的义利冲突与断裂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断裂
二、经济发展与权利平等的断裂
三、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追求的冲突
第三节 如何面对转型期的义利冲突与断裂
一、把握义利冲突与断裂的特殊背景和根源
二、正视问题的存在,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
三、继续深化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
四、政府的制度安排必须遵循义利整合的价值选择模式
第六章 义利选择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 个人义利选择与社会义利选择的整合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双向构建
二、社会个体义利选择与社会整体义利选择的整合统一
第二节 社会精神与社会运行
一、诸种“社会精神”的启迪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精神
三、社会精神与社会运行
问题与讨论
一、总结
二、讨论
附录 社会价值观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义利问题无论在中国是西方,都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辩”,其蕴涵博大深邃、论辩尖锐热烈、学派错综林立,确实是思想史上一道蔚为壮阔的文化景观;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围绕着功利论与道义论,动机论与效果论的争论也是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现代西方学者罗尔斯、诺齐克、麦金太尔以及哈贝马斯等人对社会正义的研究和争论更是启人心智、发人深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正值我国社会进入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并存的社会转型加速期,这个古义利问题不但没有成为“博物馆里陈列的传统”或“历史的纪念品”,相反却再起波澜,猛烈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再度引起思想理论界的热切关注,并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的自先秦迄今“义利之辩”的又一次高潮。本书也参与其中,但不是要附庸风雅,随波逐流,而是希望拓展并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
不可否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尽管各个领域的转型速度、广度和深度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经济与政治罎度的变化要迅速快捷得多,而文化尤其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则要缓慢得多,存在着威廉费尔丁奥格本所谓的“文化滞后”或“文化堕距”(Culture Lag)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