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通论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高令印,高秀华著
出 版 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版次: 1页数: 680印刷时间: 2007/09/01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52864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主要作者高令印教授一生研究朱子学的总结性专著,在当今国学复兴的形势下,该选题意义更显重大。全书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和朱子学遗迹等八章,并附录资料价值颇高的朱子学大事年表。作者着力于朱熹遗迹和福建朱子学以及朱子学在韩国的传播和影响等的研究,提出南宋以后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朱子学成为国家的正宗思想,形成以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中心,在学术界自成较有影响的一家之说。此书在整理总结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朱熹的政治学学说、经济观点、自然科学成就、文学艺术探索、经史学和教育思想以及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是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
内容简介
朱子学是“为己之学”,它不仅能使学者增进文化学术知识,更能使学者随着习研的深入和年岁的增长,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追求的境界逐渐提高,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精神上是充实的和在思想上是富有的。我进入耆耋之年,基于善始善终的心态,从两个方面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一是编著《20世纪最后30年朱子学实纪》,把积累的上述资料文献尽可能完整地保存在里边;二是撰著一部篇幅较大的朱子学通论性的书,把自己和当代的朱子学学术成果综合起来,总结自己的朱子学研究,也为学者提供一个入门书。
作者高令印教授素以研究福建朱子学著称,本书是一部篇幅较大的朱子学综论性专著,既是对朱熹及其后学的理学思想以及近百年来朱子学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也是作者毕生研究朱子学的学术总结,并以此作为厦门大学复办国学研究院的珍贵献礼。
《朱子学通论》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八章:朱子学的渊源,包括社会、思想渊源;朱子学的创立,包括朱熹的生平思想、朱熹门人对朱子学创立的贡献;朱子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哲学、道德伦理、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经学、史学、教育等思想;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论述了从南宋末到民国的福建朱子学家20多人和其派别,以及其在福建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全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朱子学由闽中而全国成为国家的正宗思想、全国朱子学的派别和衍变、与其有关的全国教育和书院等;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方;近现代朱子学研究,包括作为宋学的朱子学、改良派和革命派与朱子学、现代学者的朱子学研究、朱子学学术会、朱子学研究会和研究机构;朱子遗迹,包括遗址、画像、墨迹等。最后附录是具有较高资料价值的《朱子学大事年表》。作者充分阐明了朱子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世界性的学说,是一场极其深刻的国际性的中国文化运动,大大开拓了朱子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境界。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朱子学的渊源
第一节社会渊源
一对外开放
二社会矛盾
三经济和科技进步
四政治和学术中心
五儒学复兴趋势
第二节思想渊源
一北宋理学
二闽中早期理学和理学入闽
三集濂洛关之学
四吸取佛道之学
五综罗百代
第二章 朱子学的创立
第一节朱熹的生平和思想
一生平事迹
二思想形成
三集诸儒之大成
四主要著述编年
第二节朱熹门人对朱子学创立的贡献
一蔡元定蔡沉
二黄榦
三刘爚
四李方子
五陈淳
六李燔
七辅广
八真德秀
九魏了翁
附朱熹门人一览表(514人)
第三章 朱子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哲学思想
一无极与太极
二理与气
三心与性情
四格致与力行
第二节道德伦理观念
一君子与贤圣
二道德与伦理
三天理与人欲
四义与利
五主敬
第三节政治学说
一杭金
二正君
三尊贤
四恤民
五治军
六敦化
第四节经济观点
一重农
二兴修水利
三多种经营
四奖励垦荒
五抑制豪夺
六节用薄赋
……
第四章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
第五章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章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第七章近现代朱子学研究
第八章朱子学遗迹
附录朱子学大事年表
第四章 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
第五章 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章 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第七章 近现代朱子学研究
第八章 朱子学遗迹
附录 朱子学大事年表
书摘插图
第一章朱子学的渊源
第一节社会渊源
一对外开放
在朱熹之前的闽中,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理学(道学),后来又由北方传进了理学。但是,都没有在闽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数传而止。只有到了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闽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并形成为强与发展而决定的。就社会历史条件说,其中之一是福建历史上的对外开放至南宋促使形成地域性的文化。
福建地区的开发和文明,首先是对中原的开放。由于大批中原人入闽,把发达的中原文化带进福建,使十分落后的福建文明起来,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
福建开发于汉代,据今人朱维干考证,其后有五种人入闽,即亡命者、驻闽将士、被流放之人、避乱者、采药炼丹之道家等。在晋代有八娃人闽,即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当是地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向归。这是讲晋“永嘉之乱”(310-311年)时。唐“安史之乱后,也有类似避乱入闽的情形。当时,闽北连江、浙,是中原人入闽的要道。他们入闽有三条大道:一是由分水关经崇安入闽,二是由杉关经光泽、邵武入闽,三是越仙霞经浦城入闽。闽北山清水秀,社会安定,避乱入闽的中原人士,在闽北安家落户。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五月,宋知蕲州杨唤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