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政治理论,
作者: 孟迎辉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1字数: 220000版次: 1页数: 242印刷时间: 2005/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5080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苏联剧变不仅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和后果正在历史地表现出来。因此,苏联剧变原因和教训一直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但是,从政治信仰演变的角度来解读苏联剧变还很少见。无论是历史的事实还是理论的逻辑,都表明政治信仰的变化是破解苏联剧变这一“历史之谜”的非常重要的思路。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政治信仰演进的角度研究苏联剧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苏联剧变不仅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事件,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和后果正在历史地表现出来。因此,苏联剧变原因和教训一直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本文系统研究了苏联政治信仰的确立、巩固和扭曲、政治信仰危机的产生与发展到全面崩溃的历史过程,进而分析政治信仰的演变对苏联剧变的影响。
作者简介
孟迎辉,女,1965年10月生,辽宁沈阳人。199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求是》内部文稿、《中国行政管理》等国家级刊物以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目录
序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分析思路与论文基本框架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对政治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基本概念的阐释
(一)政治信仰的基本内涵
(二)共产主义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共产主义信仰在俄国的确立
一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的信仰危机和信仰呼唤
(一)俄国传统社会政治信仰的特征
(二)俄国传统社会政治信仰的危机
二俄国社会转型期各种政治思潮的交锋
(一)西方派与斯拉夫派的论战
(二)自由主义民粹派同普列汉诺夫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交锋
(三)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在俄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的争论
三俄国共产主义信仰确立的特征
(一)共产主义信仰在俄国确立途径的特殊性
(二)俄国共产主义信仰确立时的特征
第二章共产主义信仰在苏联的巩固和扭曲
一列宁对政治信仰建设的初步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的实践及其思想效应
(一)斯大林模式的实践绩效与政治信仰的巩固
(二)斯大林模式没有为科学信仰提供相适宜的根基
三 斯大林时期的政治信仰教育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一)信仰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属物与信仰教育的泛政治化
(二)学术研究领域采取大批判、大清洗的手段与意识形态的教条化
(三)以斯大林的思想为绝对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与人们思想的单一化
(四)对外封闭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与人们思想的绝对化
四斯大林时期共产主义信仰的基本特征
(一)共产主义信仰得到了巩固
(二)共产主义信仰的扭曲
第三章政治信仰危机在苏联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章政治信仰崩溃与苏联剧变
第五章结论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共产主义信仰在苏联的巩固和扭曲
二斯大林模式的实践及其思想效应
列宁去世后,作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继任领导人,斯大林很快宣布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到30年代,形成了同新经济政策迥异的斯大林模式。关于这一模式的评论已汗牛充栋。本文无意再去评论,只是从政治信仰的视角,简要勾画出这一模式对苏联人政治信仰的影响。从总体来说,这一模式既巩固了共产主义信仰,也扭曲了共产主义信仰。
(一)斯大林模式的实践绩效与政治信仰的巩固
由于政治和组织上的胜利,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是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而形成的。
根据斯大林的理论,苏联的经济建设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实现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大工业,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世时,就十分强调工业化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共产主义一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因此,在斯大林经济理论中强调工业化,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能否建成的一个条件这当然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在一个经济落后、财力和物力极度匮乏并且在资本主义包围中走上社会主义的农业国家来讲,通过什么样的道路实现工业化?苏联的工业化是否要走西欧工业化的老路?斯大林作出了分析。他指出,苏联工业化首先是出自苏联独立自主的需要,走西方老路就永远也摆脱不了附庸地位,因此,苏联工业化必须走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殊道路。这条道路的特殊性就在于:(1)社会主义工业化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而不应重复西方从轻工业开始的老路。从轻工业开始,这是漫长的需要数十年至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必须从重工业开始以缩短时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2)高速度。尽快缩短差距,“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到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3)高积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苏联不能走资本主义对外掠夺的路子,只能依靠内部积累,达到工业化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