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二辑)Vol.2(2005)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字数:版次: 1页数: 516印刷时间: 2005/01/01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4898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综合性、高层次、面向海内外学术界的大型人文学术集刊。本《论坛》以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既定学术取向,坚持以人为本,恪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交流,追求学术创新。本《论坛》暂定每年一辑,设立“人文论衡”、“学术评论”、“文化视界”、“学科建设”、“学术信息”等栏目。
目录
人文论衡
从人本到逻辑的学术转型——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抉择
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论现代化范式的意义兼答有关批评
旧话语中的新词汇——对《忘山庐日记》的文本研究
论隐性采访
论宗白华的文化建国理想
审美意识形态论一
论李渔的小说观及其个性化叙事
人文素质专题研讨
关于人文素质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人文素质的概念建构问题
人道、人文、人本三词在近代的嬗变
近代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
加强对人文素质的理论研究
学术评论
论高校科研组织与科研发动
高校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刍议
传统文化的悲哀 ——中国传统文化西译的个案调查
高级职称低级手段——评《民国时期贵州方志的纂修》的抄袭行为
精神领域也要打假
科学辨伪与语言文字学
也谈美国《独立宣言》正式标题的翻译问题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的翻译的商榷
探询克丽奥之谜——爱德华H.卡尔史学思想述评
关于中山舰事件研究中一件档案的使用问题——从《苏联阴谋文证汇编》的版本说起
美国史探索与创新的硕果——评《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
《求索集》:历史学立体研究的创获
文化视界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
翻译与文化互动——明清之际的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
郭嵩焘对华夷之辨的批判——兼析郭嵩焘的中西文化观
中国现代化进程未能及早启动的五大因素
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心态探析
《现代评论》政治思想研究
张太雷与张国焘的分歧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现代化
无为而治与司法公正
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主权问题
再论法制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中美新闻伦理比较研究(英文)
金融大案报道方式初探
法制专业网站发展的若干思路——以《法制日报》网与《检察日报》网为例
“黄金时代”的荒诞与悖谬
……
学科建设
学术信息
书摘插图
从人本到逻辑的学术转型——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抉择
冯胜利
(哈佛大学)
一 引言
自国门开启至今,中华经济已成腾飞之势。国策上。我们虽需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学术上,吾人则要奋起直追以期与世界学林精英争雄。为此,中国学术必需“贯古今、通中外”。广集博收而后能突破发展,导夫先路。诚如此,今天强调的“与世界对话”将逐渐成为一种手段。而做“世界学问”才应成为中国学人的最终目标。有志于来日的中华学者,不仅有幸而为此感到振奋,同时也有责而为此而感到忧惧。我们处在一个令人振奋而又让人忧虑的学术时代。何以为忧?近代大师陈寅恪有言日:“此后若中国之实业之发达,生计优裕。财源浚辟,则中国人经商营业之长技,可得其用。而中国人当可为世界之富商。然若冀中国人以学问美术等造诣胜人,则决难必也。”陈氏预断,中国人将来只能作“世界的富商”而无望于“胜人的学问”。这何止可惧,直乃可悲者也。徐葆耕先生说:“就像在对待西方文化所碰到的两难处境一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会使自己陷人尴尬的境地。”(《文化的两难处境及其他》)然而,“尴尬”只是面子的问题。面子解决不了无情的现实!真正可悲的是:如果“陈氏猜测”成真,那才“神州士夫羞欲死”呢!原则上说,徐先生的话丝毫未能减轻我们对陈氏猜测的忧惧。
事实上。陈寅恪的说法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陈氏之前,王国维即已指出:“其(指子思)于思索,未必悉皆精密,而其议论,亦未必尽有界限”,“古人之说,固未必悉有条理”。(‘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又说:“中国古代文化,缺少精密的思辩。”又说“西洋之思想之不能骤输入我中国,亦自然之势也”,为什么呢?他说:“中国之民,固实际的而非理论的,即令一时输入,非与我中国固有之思想相化,决难保其势力。”()这一点,即使是训诂大师季刚(黄侃)先生,亦不讳言:“尝谓方外哲学,精思,每过华土先贤。”()熊十力也说:“夫思辨精密,未善于西洋(思想规范,论议律则,西人皆讲之甚精)。”综此以观,陈氏之说,并非绝无缘由。前人的话,分看,各有其据;合观,更振聋发聩:“我们祖先,缺少思辩”(黄、王之说);而更甚的是:“我们的学问,将不能胜人”(陈氏猜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