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鸡崛起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农业经济,
作者: 小叶秀子 著
出 版 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170千字版次: 1页数: 308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1805701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必须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我们当以闻鸡而起的精神为之竭力。
——蒲长城(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总局副局长)
土地上的史诗,粮食上的舞蹈,大鸡崛起的背后,是中国农畜产业成长的历史。
——宁高宁(中粮集团董事长)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鸡的故事开始,讲述了与大众民生密切相关的粮食、食品安全等问题,指出当今农民通过“公司+农户”的环节,参与到农产品全球化竞争的格局中,体现了自己的时代价值……值得一睹为快!
——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教授)
同样是这只鸡,在中国的农畜食品产业亟待破局的今天,它成为中国产业经济的一个符号。在这个符号的上、下游,链接了经济的、文化的、产业的、个体的诸多要素,使得这只鸡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元素。
我们乐于看见这只大鸡的崛起!
——温铁军(著名农业问题专家、学者)
没有等高巨人的视野,便永远无法成为巨人。《大鸡崛起》,其实意在呼唤能比肩国际巨擘的中国产业巨人。
——汪廷(资深策划人,区域战略研究专家)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只肉食鸡为媒,以中国地区肯德基的最大供应商大成集团为例,引出了动物蛋白质产业、农畜食品产业、食品安全、三农问题等诸多农业问题,还由此延伸,讨论到了跨国食品贸易、以及由国际食品贸易问题引发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并对产业进行了预测和判断。本书梳理了大豆困局、玉米紧俏、猪肉涨价、大国博弈等国内外食品经济信息,案丰富有趣,可读性强。蒲长城、温铁军、宁高宁、林毅夫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叶鸿,笔名小叶秀子。军旅生涯19年。从军人到作家,从作家到记者,从财经主编导报社社长,从北大到哈佛,经历了人生的锐变与求索。已出版《爱情鞭子》、《天囚》、《天下第一爆》等19部著作。因《红尘陷落--第三次离婚浪潮》引发了社会和学界对20世纪以来中国婚姻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的关注与思考;因策划主持《羊城晚报》“财富沙龙”及“凤舞东方 名人3+1”论坛,开创了媒体与受众“同频共振”的首个案例;因在美国讲学期间撰写出版《走进美国华裔名人的家》、《曼哈顿的最后48小时》而备受海外关注。今年着力研究并推动农村产业集群化与中国“食业”问题
目录
第一章 疯狂的粮食
1、美国人的粮食大棒
2、神秘的四大粮商
3、苏联人用粮食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4、一个由大豆引发的怪圈
5、残忍的大豆游戏
6、粮食的政治隐喻
第二章 吕忠喜与史密斯
1、中国农民吕忠喜
2、美国农民史密斯
3、大成鸡事
4、哪里的农民能过好日子?
5、家庭流水账的启示
第三章 家家锅里有只鸡
1、胡佛竞选美国总统因鸡而胜出
2、全球蛋白质产业链巨无霸
3、契约,从鸡开始
4、初入东北的大成契约鸡
5、到底是只什么样的鸡?
第四章 大国斗鸡
1、美国人说整谁就整谁?
2、中日贸易战肉鸡出口受阻
3、入江吉荣有先见之明
4、一边斗一边熟悉游戏规则
5、数据插入
第五章 鸡也疯狂
1、牛,为什么会疯?
2、鸡,为什么会感冒?
3、动物福利与贸易壁垒
4、大成的“鸡灵碑”
5、终极关怀与悲天悯人
第六章 食品安全忧思录
1、从教授改行说起
2、“甲醛门”引发的“阴谋”
3、食品安全的道德批判
4、可追溯性:从农场到餐桌
5、大成的66道品管
第七章 永续:人类面临的一道两难命题
1、谁在蹂躏地球的肺叶?
2、无节制的资源消耗
3、土地的革命和土地的危机
4、附录:《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土地状况》
5、农牧业是一个永续经营的产业
第八章 转基因密码
1、玉米蒙太奇
2、美国玉米洗牌
3、转基因玉米带来的冲击
4、美国转基因玉米进入中国
5、玉米持久战论
第九章 克隆,21世纪繁殖的阵痛
1、未来人类吃什么?
2、克隆肉:你敢吃吗?
3、谁在未雨绸缪?
第十章 牧歌的消逝与变奏
1、中国鸡事
2、动物的解体线
3、牧歌的影像与记忆
4、潘宝城:一个缩影
5、传统产业的大智慧——对话韩家寰
第十一章 大鸡崛起
1、文化的肉和肉的文化
2、猪肉涨价了啦!
3、爱鸡没商量
4、“大成”与“大鸡”
第十二章 做一个最令人景仰的食品公司
1、韩公这个人
2、一次让人扼腕的危机公关
3、进退与得失之间
4、宝隆危机
5、中国有令人景仰的企业吗?
6、令人景仰,不容易
第十三章 因为有梦——对话韩家寰
1、因为有梦,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2、上市公司的老板不舍得用空调
3、做个鸡头
4、我深爱着这块土地
5、微观化的永续话题
6、结束语
附 录:大成集团大事记(1957-2007年)
书摘插图
苏联人用粮食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历史是无法进行气候预测的。如果当时美国的那个参事能停下车,走进麦田,掐下几个麦穗,看看麦粒灌浆的情形,也许他会预判到麦收的结果;与此同时,高科技的美国人造卫星,它拍摄的苏联麦浪滚滚的图片也在一定程度上欺骗了美国农业部官员和美国政客的眼睛。不然的话,苏联历史的进程将是另一番样子。
黑海是世界最大的粮仓之一。自古以来,黑海的粮食就是其周边国家的命脉。当年德苏战争之初,希特勒兵分三路攻打苏联,其中南路,直指黑海边乌克兰地区的粮仓。
七十年代,美苏之间冷战胶着。两国之间的明争暗战,不仅涉及到核武器、太空战略、外交军事,也涉及到粮食生产与贸易。
话说1972年的夏天,天气有点闷热。美国驻苏联领事馆参事开车到了黑海沿岸。参事此行不是观光度假的,他们计划搜集一些小麦和玉米的收成信息,以便反馈给美国国内,提醒美国的粮食生产与贸易提前作出应对措施。参事所看到的和苏联报章杂志的宣传报道并无什么大的差异,只是眼前所见,应该比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报道的似乎更好。从沿岸的公路边放眼望去,波浪一般的麦田仿佛一直延伸到天际,橙黄的麦穗在夏天闷热的空气里兀自沉醉着,它们默默地汲取黑海肥润土地的营养。
“看来,今年的苏联又是一个丰收年。”他自言自语着。从黑海回来,这名参事向美国农业部发回一则消息:“苏联粮食丰收。”
与此同时,美国也正在研究由人造卫星传来的图片资料,综合判断当年的苏联及世界谷物生长与收获状况。
苏联政府也没闲着,他们根据眼下的小麦长势,对外预估,今年可能是苏联近二十年来谷物最为丰收的一年。而全世界的粮食市场,因为苏联丰收的消息而应声下跌,跌入近八年来的谷底。
这名参事所看见的景象绝对不是58年大跃进时候的中国乡村。那时,干部和社员把收割好的麦子与水稻捆成捆地扎在铁路边的田地里。毛主席在专列上打眼一瞥,就看见农作物长势喜人,农民穿着新衣服快乐劳动。那家伙,那景象是相当壮观,“喜看稻菽千重浪”,主席不写诗都不行了。
但是,这名参事无法觉察到,看似金黄的麦穗里,苏联的麦子根本没有灌满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假种子原因,还是气候的原因),大部分颗粒是中空的,含水量、含油量都极差。但光凭肉眼是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的。事实上,当年苏联陷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粮食短缺状态。这下事情闹大了,这关乎于近两亿人的吃饭问题。
在某些问题上,集权制的新闻机制成全了苏联人。即使他们遇见了历史上罕见的歉收年份,但是新闻报道依然是歌舞升平欣欣向荣,没有人在意或追究联合收割机的兜子里是不是装满了黄橙橙的麦粒。世界、尤其是美国的粮商,已经在未雨绸缪地准备低价抛售今年的谷物了。
就在世界谷物市场为粮食产能过剩而发愁的时候,苏联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扑向全球收购外销贸易粮,尤其以美国为最大宗,其收购量几乎占到了一半。
苏联大举收购粮食,使得世界粮食贮存量骤减。等到各国发现苏联粮食歉收的真相时,为时已晚。面对苏联的“粮食掠夺”,跨国粮商束手无策。就在这个消息曝光的当天晚上,全球谷物在一夜之间立刻暴涨了三倍。
次年,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国际石油价格节节攀升,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几乎在一夜之间,当消费者到杂货店买东西时,赫然发现,所有民生类物品全都涨价了,尤其是每天吃的食物,包括鸡蛋、面包、牛奶、沙拉油、肉类等全部都涨价了,一场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一触即发。
造成食物短缺的原因是,小麦、玉米、黄豆等谷物原料价格涨价的速度过快,许多农民没钱没饲料,不得不被迫缩减养鸡、养牛、和养猪的数量,市场上农畜产品骤减,消费者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食物。
国计民生物资突然涨价,直接的导火索固然是中东战争,但是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则是美国大量抛售谷物给苏联所致。根据估计,在1972年前后,美国至少贱价抛售了三十亿美元的谷物给苏联。
苏联,则在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时,沉稳地下了一盘很大很大的棋。很难想象,如果美国人事先预估到苏联当年粮食歉收,这个当时唯一能和苏联针尖对麦芒进行冷战的国家,会如何出招,而苏联又将如何接招、如何落子。
苏联成功地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可能因粮食短缺引发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而美国,则失去了有效制约苏联的一次绝佳的机会。
历史是无法进行气候预测的,如果当时美国的那个参事能停下车,走进麦田,掐下几个麦穗,看看麦粒灌浆的情形,也许他会预判到麦收的结果;与此同时,高科技的美国人造卫星,它拍摄的苏联麦浪滚滚的图片也在一定程度上欺骗了美国农业部官员和美国政客的眼睛。不然的话,苏联历史的进程将是另一番样子。
这盘用粮食下的棋,真的很大!
残忍的大豆游戏
2004年这场“大豆危机”之后,跨国粮商对幸存的中国压榨企业开始大规模并购,1000多家内资榨油企业构成的“中国大豆军团”瞬间烟消云散。留下的90多家企业,其中64家已被外资控制。至此,中国市场上与大豆相关的各种产品或原料价格,成了跨国巨头手中玩弄的“魔方”。
近二十年以来,中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大量吸引外资,使得原本物质极度匮乏的中国大陆,渐渐变成世界工厂,在珠三角、长三角及其腹地、在山东沿海、天津开发区,在环渤海地区,中国人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的经由货轮、飞机等运往海外,其中,运到美国的产品最多,因此,中美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
美国人心理极度不平衡,一直吵吵嚷嚷地抱怨着。朱镕基总理去美国时特别说:我这次来美国是让他们消消气的。吴仪副总理更辛苦了,光是美国的贸易谈判代表谈判就把她老人家累白了头。不容易啊,相当不容易。
基于以上因素,近十年间,中国政府派出的商务代表团去美国,几乎都怀揣巨额支票购买美国的产品。这其中,转基因大豆就是为消除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而大量采购的商品品类之一。
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植物出现在1983年到1985年之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孟山都公司等地方。从此,伴随着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1996年,美国率先允许第一例转基因食品在超市销售。1998年8月10日,美国的一个电视节目播出了对英国罗伊特研究所普斯陶教授的专访,他在电视中警告人们关注未充分证明其安全性就已经推广的转基因食品。他依据的是自己的试验——转基因土豆喂老鼠后,老鼠发生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并且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虽然此后英国皇家学会对该科学家的试验进行评审后证明了该试验结论不确定,但已经造成的质疑却一直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粮商打着“帮助穷国发展农业”的旗号,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地区大力推广转基因大豆。由于跨国粮商都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相关的金融背景,他们一方面向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商人提供贷款,同时又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当地政府、经销商、采购商施压,谋求开拓性地商业回报。在巨额资金的推动下,易于生长的转基因大豆,疯长于美国、巴西、阿根廷,一举超过大豆的故乡中国,成为世界大豆产量最大的三个国家。
这个现实类似于,中国本来应该是盛产美女的国度,但是这些个家伙依靠充裕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基因技术手段,将这几个国家的丑女疯狂整容。结果,整容后的美女既风骚性感、要价也便宜。可怜见,中国的美女虽然天然去雕饰,但是终究敌不过整容的美女,几个回合交手,高下立判。
转基因食品,将会带来的对传统农业的严重冲击及食用安全不确定性,欧日韩等国历来争议很大,坚决抵制。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盟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了严格管理。1998年4月,欧盟暂停批准15个成员国经营新的转基因食品。1999年该组织还通过新法案,要求所有的转基因食品必须有明显的标签。韩国从2001年9月1日起,对所有的进口大豆、玉米以及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加贴转基因标识,并出具转基因检测证明。日本、美国也都实施了类似的政策。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为了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大局,中国在大豆等农产品贸易领域做出了3%的低关税等让步。转基因大豆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并先以低价策略,迅速敲开了当时数量激增、生意红火、急需大豆原料的中国各地油脂厂的大门。
世界粮食贸易,基本上由神秘的四大大粮商控制。以大豆为例,跨国粮商控制着大豆原产地、以及大宗谷物的仓储和远洋物流通路,而国际投机机构则决定着大豆的价格。由于大豆产地源头和物流体系被控制,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大豆被低价收购,然后美国粮商将这些大豆销售到世界各地,其中最多的就是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跨国粮商和国际投机基金实际上也控制了期货市场国际大豆绝对的定价权,开始形成一种“巴西人种大豆、中国人用大豆、美国人决定转手利润”的格局。
2004年3月,得知“中国大豆采购代表团”即将前往美国进行“集体采购”,在国际炒家的哄抬之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从先前的约220美元/吨暴涨到391美元/吨。
“中国大豆采购代表团”抵达后,美国人说:“看到有这么多的大买主来到芝加哥市场,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代表们纷纷签下了高价进口合同。但当中国代表团离美后,美方发布报告:以前的数据失真,新的统计数据显示:04/05年世界大豆产量将大增。国际大豆价格随即暴跌50%。
中国绝大多数榨油企业,由此被送上绝路。大部分企业被迫放弃履约,纷纷赔付定金和洗船(以一定的费用把货回售给供应商),亏损高达60亿元。中国大豆压榨行业,从此一蹶不振。
一些业内人士坚信这样的结论:这是跨国粮商联合国际资本,剿灭中国油厂的一次“洗牌阴谋”,“先消灭龙头企业,再摧毁大豆产业”。
2004年这场“大豆危机”之后,跨国粮商对幸存的中国压榨企业开始大规模并购,1000多家内资榨油企业构成的“中国大豆军团”瞬间烟消云散。留下的90多家企业,其中64家已被外资控制。至此,中国市场上与大豆相关的各种产品或原料价格,成了跨国巨头手中玩弄的“魔方”。
OK,GAME OVER!
现在,游戏结束了,中国的大豆市场和榨油市场,由四大跨国粮商坐庄。
疯狂的粮食!
粮食的政治隐喻
我们无法设想,如果中国的农业走势沿着莱斯特•布朗的预测、惯性地驱动,现在的中国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当中国有限的耕地无法容纳不断增长的劳动力的时候、无法承载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农民需求的时候,失去土地或没有土地的农民能做什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越来越明显的时候,当简单的躬耕陇亩无法养活自己的时候,谁给农民提供一个既不失去文化的依存关系、又能靠土地的赐予生活的机会?
莱斯特•布朗,一个被《华盛顿邮报》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的人,早年曾在新泽西州种过土豆,也曾当过美国农业部部长顾问,现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作为美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他的观点自然左右着许多人的视线。不过让他声名远扬的不是他的所长职务,而是他的著作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滥觞。
1994年9月,莱斯特•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他认为:由于中国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土地资源、淡水资源严重短缺,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会下降1/5。而由于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粮食消费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缺口加大,中国将不得不进口大批粮食,这种进口很可能会引起世界粮价的上涨。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将会对全球的粮食供应及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简单地说,莱斯特•布朗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四个“不可逆转”:
第一,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相当于一个北京市的人口,到2030年将超过16亿。
第二,消费趋向不可逆转。在以大米、白面为主的传统食谱上将逐渐加大肉、蛋、奶的比例,而中国粮食却不能随其饮食爱好同步增长。
第三,农田减少不可逆转。中国大部分是干旱不毛之地,东南部粮食生产集中地区,随着人口和工业经济的同时增长,工厂、住房、道路在与农作物激烈地竞争土地,结果是当中国最需要扩大农田面积时它却以每年1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这相当于中国现有耕地面积的1%.照此发展,不到一百年中国的耕地面积将是零。
第四,环境破坏造成的减产不可逆转。中国是以灌溉为主的多熟农业,而储水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却因为日益严重的缺水减缓了粮食产量的增长。
莱斯特•布朗的结论是:中国到2030年,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达到现在的台湾地区消费水平或美国水平的一半,进口缺粮将达到3.78亿吨。而那时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却不足3亿吨,到那时,不仅中国养活不了中国,世界也将不能养活中国。
莱斯特•布朗的“粮食威胁论”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本原和滥觞。此后,在粮食之外,又相继出现了有关中国的多种威胁论,有环境威胁论、能源威胁论(不少人认为石油价格的上涨与中国的能源消耗有关)、输出威胁论,当然,还有潜艇威胁论,不一而足。
平心而论,莱斯特•布朗的某些观点有一定道理。比如,他对中国耕地减少的预见,再比如,环境破坏造成的粮食减产等,的确掐准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命门。所以,2007年两会期间,关于房地产开发挤占农田的问题、碳排放未达标的问题,就成为两会代表普遍关注的热点。
但是,就在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发表之后的第十一年,也就是2005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了将在2006年元月1日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的期限。其理由是:中国政府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不再需要联合国的援助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认为,“对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再高评价也不过分”。
中国二十五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从此画上了句号。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二十五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20%以上来自中国,中国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至5亿吨,主要农产品供给也实现了总量平衡。事实消解并回答了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
中国政府在世界怀疑和恐慌的目光中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的农业科技人员功不可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2007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遴选,在亚洲区提名组于去年底进行的无记名投票中,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致支持,并向美国科学院正式提名,最终当选。袁隆平靠智慧加行动,为布朗们指点了迷津。
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4亿多公顷,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从1979年中国赠送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给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至今,中国杂交水稻已在越南、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等40多个国家开始研究或引种,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
曾对中国粮食安全怀有恐慌心理的布朗们更难想到,曾经是亚洲稻米进口大国的越南,1993年引种中国杂交水稻4万公顷,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当年增收水稻1亿公斤。目前,越南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65万公顷,单产增产40%,成为亚洲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稻米出口国。此外,印度借鉴中国技术培育出适应当地条件的杂交水稻组合;菲律宾在袁隆平委派的专家援助下,杂交稻单产提高了两到三倍,开始脱离粮食进口国阵营……面对未来,年过古稀的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10%提高到20%,即国外推广面积由现在的150万公顷增加到1500万公顷,以每公顷增产2吨计,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
中国从一个粮食受捐国,转变为粮食捐赠和农业技术输出国。
粮食,粮食,还是粮食!
粮食是土地馈赠给人类最本源的礼物。
同时,粮食的政治隐喻也丰富多彩。
我们无法设想,如果中国的农业走势沿着莱斯特•布朗的预测、惯性地驱动,现在的中国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目前,中国人均拥有耕地仅1.38亩,土地资源的匮乏,制约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
当中国有限的耕地无法容纳不断增长的劳动力的时候、无法承载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农民需求的时候,失去土地或没有土地的农民能做什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越来越明显的时候,当简单的躬耕陇亩无法养活自己的时候,谁给农民提供一个既不失去文化的依存关系、又能靠土地的赐予生活的机会?
不了解粮食里蕴藏的政治和战略基因,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粮食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武器,也是一个战略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