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电子 通信,无线通信,
作者: 郭俊强,李成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85000版次: 1页数: 190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111502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丛书特点:内容上与时俱进,反映科技发展的现状;注重基本核心内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要求。适应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增加生产实践相关的实例(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增强就业后的应用能力。内容表述的结构符合认知规律,适应扩招以后应用型本科的生源水平,符合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培养方案,有利于教和学。系列教材体系完整,包括通信、电子信息专业所有主要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教材统一规划,注重各个课程知识内容相互之间的衔接。
本书内容共分7章。第1章和第7章介绍了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分类、基本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第2、3、4章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讨论了移动信道中电波传输特性,分析了移动通信中的噪声、干扰以及抗衰落技术,组网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第5、6两章介绍了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GSM和CDMA 2000-1X系统。 本书可作为高校通信或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移动通信课程教材,也可供各类移动通信专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讨论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及其应用,介绍了GSM和CDMA 2000-1X系统。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突出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当前广泛应用的典型移动通信系统,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移动通信发展的最新技术,注重新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系统设计方法。在内容的叙述上,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条理清楚。
全书共7章,内容包括:绪论: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移动通信组网原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 2000- 1X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的新技术发展。每章后面附有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校通信或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移动通信课程教材,也可供各类移动通信专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1.2.1 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
1.2.2 模拟网和数字网
1.2.3 公用网与专用网
1.2.4 话音通信和数据通信
1.3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1.3.1 调制、解调技术
1.3.2 话音编码技术
1.3.3 移动信道中电磁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1.3.4 多址技术
1.3.5 抗干扰措施
1.3.6 组网技术
1.4 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1.4.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4.2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4.3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1.5 移动通信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1.5.1 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
1.5.2 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
1.5.3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
1.5.4 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4G)
1.6 小结
1.7 习题
第2章 移动信道中的电磁波传播
2.1 VHF、UHF电磁波传播特性
2.1.1 电磁波传播方式
2.1.2 直射波的传播特性
2.1.3 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
2.1.4 菲涅尔余隙与绕射损耗
2.1.5 反射波
2.2 移动信道的特征
2.2.1 多径传播与信号衰落
2.2.2 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
2.2.3 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
2.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2.2.5 多普勒效应
2.3 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2.3.1 接收机输入电压、功率与场强的关系
2.3.2 由场强定义的服务区
2.3.3 地形、地物的分类
2.3.4 传播模式的分类
2.4 几个常用的传播模式
2.4.1 Okumura-Hata模式
2.4.2 COSTA231-HATA模式
2.4.3 COST231-Walfishi-Ikegami模式
2.4.4 IMT-2000模式
2.5 其他移动信道的传输特点
2.5.1 建筑物的穿透损耗
2.5.2 限定空间中的电波传播
2.5.3 海上、航空及卫星移动信道的特点
2.6 小结
2.7 习题
第3章 噪声、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3.1 噪声
3.1.1 噪声的分类与特性
3.1.2 环境噪声和多径传播对话音质量的综合影响
3.2 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3.2.1 邻道干扰
3.2.2 同频道干扰与射频防护比
3.2.3 同频道再用距离
3.3 互调干扰
3.3.1 互调干扰的概念及分类
3.3.2 发射机的互调干扰
3.3.3 接收机的互调干扰
3.3.4 无三阶互调干扰频道组
3.4 分集接收
3.4.1 分集接收原理
3.4.2 分集合并性能的分析与比较
3.5 RAKE接收
3.6 纠错编码技术
3.6.1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3.6.2 分组码
3.6.3 卷积码与交织编码
3.6.4 Turbo码
3.7 均衡技术
3.7.1 均衡的原理
3.7.2 线性均衡技术
3.7.3 非线性均衡技术
3.7.4 自适应均衡技术
3.8 小结
3.9 习题
第4章 移动通信组网原理
4.1 概述
4.2 多址方式
4.2.1 频分多址(FDMA)
4.2.2 时分多址(TDMA)
4.2.3 码分多址(CDMA)
4.2.4 空分多址(SDMA)
4.2.5 随机多址
4.3 区域覆盖和信道分配
4.3.1 区域覆盖
4.3.2 信道(频率)分配
4.4 网络结构与系统接口
4.4.1 基本网络结构
4.4.2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4.4.3 GSM移动通信系统接口
4.4.4 CDMA移动通信系统接口
4.5 信令
4.5.1 接入信令
4.5.2 网络信令(7号信令)
4.5.3 信令应用
4.6 位置管理和越区切换
4.6.1 位置管理
4.6.2 越区切换
4.7 话务量与呼损率
4.7.1 话务量与呼损率的定义
4.7.2 呼损率的计算
4.7.3 用户忙时的话务量计算
4.7.4 空闲信道的选取
4.7.5 GSM频率规划
4.8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设计
4.8.1 概述
4.8.2 设计依据
4.8.3 话务分析与话务模型
4.8.4 网络结构设计
4.8.5 覆盖分析
4.8.6 基站数量设计
4.8.7 站址选择
4.9 小结
4.10 习题
第5章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1 概述
5.2 GSM系统原理
5.2.1 多址方案
5.2.2 GSM的同步与定时
5.3 GSM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
5.3.1 GSM体系结构
5.3.2 接口和接口协议
5.4 GSM系统的区域与号码
5.4.1 GSM系统的区域划分
5.4.2 GSM系统的号码
5.5 GSM系统的信道配置
5.6 安全保密措施
5.7 跳频和间断传输技术
5.8 GSM基本业务流程
5.8.1 移动用户状态
5.8.2 周期性登记
5.8.3 位置更新
5.8.4 过区切换
5.8.5 移动用户呼叫移动用户
5.8.6 移动用户至固定用户出局呼叫流程
5.8.7 固定用户至移动用户入局呼叫的基本流程
5.9 GPRS技术简介
5.9.1 GPRS的功能和业务
5.9.2 GPRS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5.10 小结
5.11 习题
第6章 CDMA 2000—1X移动通信系统
6.1 CDMA 2000—1X系统概述
6.1.1 CDMA 2000—1X系统结构
6.1.2 CDMA 2000—1X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6.2 CDMA 2000—1X系统提供的服务
6.2.1 话音及相关业务
6.2.2 数据业务(增值业务)
6.3 CDMA 2000—1X信道结构
6.3.1 主要的信道及其功能
6.3.2 前向信道组成
6.3.3 反向信道组成
6.3.4 物理信道接续流程
6.4 CDMA 2000—1X通信过程
6.4.1 移动台状态
6.4.2 登记注册
6.4.3 话音呼叫处理
6.4.4 数据业务的实现
6.5 CDMA 2000—1X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和网络安全技术
6.5.1 功率控制技术
6.5.2 切换技术
6.5.3 网络安全技术
6.6 小结
6.7 习题
第7章 移动通信的新技术发展
7.1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7.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理论研究和发展演进
7.1.2 CDMA 2000技术
7.1.3 WCDMA技术
7.1.4 TD—SCDMA技术
7.2 发展中的移动通信新技术
7.2.1 OFDM技术
7.2.2 智能天线
7.2.3 多用户信号检测
7.2.4 无线ATM
7.2.5 软件无线电
7.2.6 自适应技术
7.3 小结
7.4 习题
附录 爱尔兰呼损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