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为失范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
作者: 李一 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419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30797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网络社会学领域第一部专门研究“网络行为失范”的学术专著,基于丰富而翔实的实证材料,概括和分析了各类“网络行为失范”的类型及表现,探究了它们的生成机制和应予采取的防范策略。
内容简介
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致了“网上社会”的发育和建构。在这一“新的场域”之中,人们一方面可以充分享用互联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而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网络行为失范,又无从避免地在其中萌生出来,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络行为失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本书以网络行为失范为研究对象,归纳概括了它的形态、类型和危害,分析了它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并讨论了人应当为网络行为失范“买单”的观点。在如何应对网络行为失范的问题上,本书提出和讨论了网络社会控制的思路,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全书分为导论、六个章节以及结语等八个部分。
在导论部分,笔者概述和评析了相关文献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成果,同时阐述了进行本项研究的社会背景,对本项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作了说明。
第一章结合对互联网络发展之社会影响的分析,讨论了“网上社会”得以形成的问题。对网络行为和网络行为失范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
第二章通过对实证材料的引证,描述了网络行为失范的不同形态和外在表现。其中,“机构的”网络行为失范,主要分为两大类情况;“个人的”网络行为失范,则有六种不同的情形。在“现象描述”的基础上,概括和分析了网络行为失范的社会危害。
第三章从“场域转换”的视角,在整体上探讨了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接下来,又分别讨论了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的主体方面的原因和网络行为失范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第四章集中讨论了网络行为失范的责任归属问题,即谁应当为网络行为失范“买单”。研究者强调指出,“虚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存在;因此,在本质上讲,“网上社会”不是“虚拟的”,而是“现实的”;“网上社会”依旧是人的社会。网络行为的主体是人,人的网络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他理应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
在第五章里,研究者提出了应对网络行为失范的对策思路,并且认为网络社会控制是值得首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研究者首先界定了网络社会控制这一基本概念,分析概括了它的基本类型和功能;接下来,又从几个方面入手,着重讨论了网络社会控制的必要性。研究者提出,在当前,无论是讨论还是实施网络社会控制,都必须面对“防控困境”和“网络区隔”这两大制约因素的影响。对于网络社会控制的有效实施而言,“主体准备”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在第六章,研究者进一步讨论了几个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我国当前网络社会控制的总体态势,可以作出怎样的基本判断?应当怎样估价几种网络社会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应然”的层面上说,网络社会控制的框架思路会是什么样子?它应当选取哪些可行的路径?对于上述这些问题,研究者都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也都尝试着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本书的结语部分,研究者简要地归纳出两点基本认识,它们可以被看作是摆脱问题困扰和重建人类信心的两个“支点”:一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网上的社会生活),在客观上需要建构一定的秩序状态;二是人自身具有向善的追求和行动的理性,人们对其应予充分肯定和大力彰显。研究者认为,基于这两点认识,人们依然有理由期许美好的“网络家园”。
作者简介
李一,山东阳谷人。1990年、1995年和2005年,先后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获文学学士、社会学硕士和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和中国人口学会党政干部教育分会理事等。近年来致力于网络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以及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领域的研究与思考。已出版《信息网络时代的组织形象传播》、《网络阴影——问题与对策》、《社会发展理论与现代化实践》等论著(合著)5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导论网络行为失范及其应对——一个“浮出水面”的新话题
一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简要述评
二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总体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基于“新场域”和“新平台”的人的行为活动及其失范
一“网络的冲击”和“虚拟生存形态”的呈现
二互联网络发展已在引致“新场域”和“新平台”的形构
三网络行为:基于“新场域”和“新平台”的人的现实行为活动
四网络行为失范:人之行为失范的一种特殊类型
第二章“感知”网络行为失范:面相及危害
一网络行为失范之“面相”
二网络行为失范的类型简析
三网络行为失范之危害
第三章网络行为失范的生成机制
一一种整体性的视角:“场域转换”
二与网络行为主体相关的因素
三网络行为失范可能依赖的客观条件
第四章谁应为网络行为失范“买单”?
一“网上社会”是“虚拟的”,更是“现实的”
二“网络行为主体”:一个更恰当、更规范的学术用语
三网络行为的社会本质和网络行为主体的“责任归位”
第五章网络社会控制:理当首选的“买单方式”
一网络社会控制的内涵、功能定位与基本类型
二网络社会控制的“合法性”源自社会运行的需要
三网络社会控制实施中不容忽视的两大制约因素
四“主体准备”是网络社会控制的关键
第六章对几个相关问题的初步讨论
一对我国当前网络社会控制总体态势的基本判断
二对几种防控措施之可行性及有效性的再讨论
三“应然”层面网络社会控制的框架思路和可行路径
结语美好的“网络家园”值得期许
附录一网络使用者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二问卷调查基础数据汇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基于“新场域”和“新平台”的人的行为活动及其失范
在电脑和互联网络获得了较快速的普及和发展以后,关注解读和把握其深刻的社会影响,就必定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和学术话题。电脑和互联网络普及和发展的一个最为直接的“伴生物”,就是网上社会这一人们藉以展开其行为活动的新的“场域”和“平台”的形构。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话题领域,也就自然摆在了人们面前,那就是:如何认识与把握网络行为这种基于“新场域”和“新平台”的人们的行为活动,以及如何认识与把握网络失范行为这种特殊类型的人的失范行为。
一 “网络的冲击”和“虚拟生存形态”的呈现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进入所谓“后工业社会”之发展阶段的特征,渐渐清晰地展示出来。此间短生的几十年时间里,电脑和互联网络得以出现并获得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在众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冲击甚至是带某种颠覆性影响的科技成果当中,应当说它们最为引入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