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底气
分類: 图书,历史,历史知识读物,中国古代史,
作者: 澹台卓尔 著
出 版 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28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782849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打开世界地图,在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有一片棕黑色的土地,巍峨的帕米尔高原宛如世界的扣结。这里聚集着高山深壑,冰川湖泊,向四面八方纵横捭阖着荡漾开去。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傲视万方的民族底气。
汉武帝孤注一掷,血拼匈奴、打下一个雄浑帝国;张骞“凿空西域”;郑和远航东非;李世民笑纳“天可汗”;无一不显示出中华民族的雄浑底气。
然而,就在晚明社会呈现近代曙光的时候,意外飞来的阻力拦住了中国人前进的脚步,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清朝政府,在主动妥协、汉化的同时,也悄悄地关上了国门,沉湎于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之中。
于是,一群带着西方外交理念的不速之客,执着地闯入天朝的庭院,用坚船利炮向这个享誉世界的东方古国发起了进攻。曾几何时,中华民族的底气蒙上了挥之不去的屈辱……
《历史的底气》:一部讲述中华民族盛衰荣辱沧桑经历的历史宏著,一幅幅西方人笔下的中国风情画,荡气回肠、睿智幽默,揭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无奈,触动国人灵魂深处的自尊。
历史底气今安在?强国之梦何时圆?
1.文笔老练,语言风格非常幽默、好玩,适合大众阅读;
2.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分析深刻,涉及中国古代经济、科技、政治、民族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件,内容含量大;
3.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趣事,绝对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4.书名是该书最大的卖点。
历史的底气,凸现出该书的气势,也包含着一种动态的含义,即中国由底气十足走向底气不足;中国制造的万国来朝,既体现出中国曾经天下共主的地位,又说明在中国人的心理始终有着骄傲自大的情绪,不论是否强大,都要营造出一种唯我独尊的场面,以满足自己的面子。而这历史发展的线索又启示着当代中国人面对一体化的世界格局,如何使自己找回曾经的辉煌与强大,实现民族振兴。
5.封面设计追求一种轻松而不失厚重的风格,不会像学术书那样,令读者敬而远之。
6.天涯社区人文频道首页推荐,点击率超过5万,反响很好。
7.本书彩插乃为英国人所画的中国风情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的见闻与感受,体现出欧洲人对中国的热爱与向往。
酷评摘选
1.天涯社区
楼主的文章通俗却又不恶俗,严谨也不失诙谐,很有大历史的味道,跟了一个多月,非常喜欢,楼主加油。
作者:卖火柴的大灰狼
回复日期:2007-8-1 9:30:07
迷上楼主这篇文章啦, 不知楼主是否准备出书?
煮酒文章虽多, 但能像楼主这样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文章却不多,更难得的是楼主放眼世界的历史观。
过去看关于明清史的文章,常常被奉行“立场先行”的明粉、清粉们的口水弄得不厌其烦,难得楼主能够客观平和,从大历史观角度进行的事实分析,追寻历史真相,这让这篇文章多了一种学术上的价值。
作者:玉笙寒落
回复日期:2007-8-12 17:32:42
好贴!一口气看了8页,过瘾!虽然看得很心痛。
中国最大的悲哀就是:当野蛮民族的军事能力占优势时,中国是文明民族;而当文明民族的军事能力占优势时,中国反倒被野蛮人征服成了野蛮民族!
作者:潮汐猎人
回复日期:2007-10-29 13:18:05
2新浪博客
等了一个月,终于更新了,楼主的文章写的很好,以事实为依据,分析冷静客观,看了很受启发。准备什么时候出书?
匿名
印象中以前的历史书总是刻板枯燥,似乎只是单纯的把许多史料堆积在一起;现在市面上特别流行用通俗的方式讲述历史,可一不小心却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者太过杜撰,叫人分不清戏说与事实,或者痞子味过浓,失去了历史必要的庄重。看了你的这个长篇,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文中不泛幽默之处,却只为搏君会心一笑,没有刻意的哗众取宠,实为通俗的比较高雅的那一种。
熠熠生辉
我们的祖先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亦形成了傲视万方的民族底气。以中国为核心,以儒家文明为纽带的朝贡体系埘这种雄浑底气作了最好的诠释。我们曾经慷慨地向外输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人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曾兼容并蓄地接纳异域文明;曾几何时,却又无视世界的发展变化,一味陶醉在自己编织的“天下共土”、“万国来朝”的美梦中。于是,一群不速之客,带着两方的外交理念,用坚船利炮向他们无法容忍的东方朝贡体系发起了挑战……
内容简介
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灿烂文化、成熟的统治制度和巨大经济实力的强盛帝国。上天在造就了这个古老国度辉煌的文明后,也造就了她心理上与生俱来的底气。于是,“朝贡”就成了这种底气的体现形式,朝贡体系的蓬勃发展也充分说明中国当时的底气十足。
而这种历史的底气也确实支撑着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和臣民走过了战乱,走过了和平,不管是挫折和损伤,最终都如愿以偿地走了过来,并曾经使中国成为东方世界的主宰,也引发了西方世界的无限遐思和向往。
但是,世界是发展的。西方世界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为他们的富强迅速改变着,并终于来到了中国这片让他们向往已久的土地上。
中国却无视这一切,依然陶醉在自己编织的“天下共主”的美梦中,甚至不惜代价地想把西方也拉入朝贡体系中。
世界曾给过近代中国飞跃的机遇,固步自封的他们却没有及时抓住。在西方的规则冲击下,中国的底气已不足以撑起自己“老大”的地位了,中国不可能继续主宰世界,因此“朝贡”演变为近代外交。
从底气十足到底气不足,从朝贡体系到近代外交,“万国来朝”的场面一去不复返,那个唯我独尊的时代消失了,留给中国的是往何处去的新思考。
作者简介
澹台卓尔:本名王巍,山东青岛人,其作品兼具法学的逻辑性与历史的趣味性,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读史视角。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夕阳无限好——最后一次满足虚荣的大皇帝
天朝式翻译——被私下化解的外交礼仪风波
没文化真的很可怕——莫名其妙的“贡品”清单
神奇的大钟表——于无意中向彼闲谈
把裤子脱了又何妨——最讲道理的天朝礼仪
把球踢给和珅——饮差大人徵瑞精彩的门前助攻
只为一场表演秀——“忍辱负重”的大皇帝
太极推手——喂完甜枣赠巴掌
请你出去是客气的——大皇帝开始发功
小聪明≠大智慧——自毁形象的神秘帝国
写报告需要好素材——带着甜枣回家
拳头也许更有用——最危险的结论
按谁的套路打——利益的载体是规则
第二章 天下唯我独尊——“万国来朝”的诞生
与生俱来的底气——中国人的优越感
仁者无敌只空谈——打出来的威望
惺惺相惜又相轻——罗马帝国的朝贡印象
因武而兴因武而亡——“胡化”盛唐的新气象
装神弄鬼又如何——浮华的另类两宋
第三章 “天下共主”的中国——朝贡体系的完善与嬗变
看天下重新归一——朝贡的盛世
荣耀中的无奈——麒麟与郑和下西洋
第二把交椅由谁座——各怀“鬼胎”的朝贡国
恨你在心口难开——别有用心的“华夷变态”理论
老大何其多——推崇主权的西方
第四章 西洋来的不速之客——中西官方的早期交往
第一个螃蟹不好吃——与西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几家欢喜几家愁——寻找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
挣点儿小钱容易嘛——甘愿朝贡的欧洲人
软柿子更好吃——桀骜不驯的俄罗斯人
第五章 聚散两依依——发展的机遇及丧失
有意载花花不开——力挺纸币的皇帝
上帝也有偏心时——改变世界的大发现
车到山前必有路——欧洲人的商业纳贡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金瓶梅》的商业看点
当金钱遇到权力——与机遇渐行渐远
第六章 乘桴浮于海——中国海商的挽歌
谁人天生愿做贼——逼上梁山的海商集团
假作真时真亦假——被称为倭寇的海商
谁动了欧洲人的奶酪?——被动加入南洋商战的中国海商
做蓝领还是做白领——破碎的大航海之梦
茶叶大黄都是宝——乾隆发明的“茶黄制夷”战略
第七章 暴风雨的来临——糊涂的鸦片战争
毒品和空虚谁更可怕——鸦片的反思
中国人的钱不好挣——郁闷的西方商人
刚烈的羊倌——要求平等的律劳卑
打雷喽,却没人收衣服——死而后已的英国人
销烟点起的一把火——急不可待的英帝国
英国人的赴京上访——为民做主的道光帝
广州之怪现象——各显神通的将领们
当赌徒输光了赌资——东南战场的溃败
“被女人征服的中国”——大皇帝的违心赏赐
当国家吸食鸦片——天朝的拙劣首演
第八章 更猛烈的暴风雨——被人打痛的天朝
天朝的入城证真难办——困在城门边上的英国人
找啊找啊找朋友——两个天朝的并存
抵御外侮凭磨蹭——算卦求神的叶总督
光怪陆离的广州——“六不”总督的暗淡退场
你的友谊我不懂——不得善终的耆英
丐帮弟子也神勇——为傲慢付出代价的殖民者
拔出来就得见血——貌似正义的复仇之剑
神话园林的消失——侵略者的恶意报复
第九章 从菜鸟成长为菜鸟——天朝的自我改造
与西方玩外交,在东方搞朝贡——天朝上国依依难舍的遮羞布
金屋藏娇的温柔所——从拒绝外交到迷信外交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出国门的天朝官员
迷信外交的强心剂——曾纪泽的偶然“胜利”
想说再见不容易——行将崩溃的朝贡体系
东洋有女初长成——崛起的日本
抓住救命的稻草——最后一个朝贡国
奇耻大辱——“惟仿其器”后的教训
第十章 我不做大哥好多年——心服口服的天朝
画虎不成反类犬——貌似有效的“以夷制夷”
百无一用是书生——急于求成的戊戌新政
阿斗需要有人扶——天朝怒火最后的宣泄
向世界宣战——忽然挺直腰杆的清政府
双宿双飞——皇帝与朝贡的最后时刻
絮语
媒体评论
底气何来——从朝贡看中国历史澹台卓尔/文
说起朝贡,大约也可以成为我们曾经辉煌的证明。朝贡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制度,朝,乃朝见皇帝,贡,是贡献物品。朝贡在制度上,渊源于商周的畿服制度,在思想上,是以“华夷之辨”为指导。其发轫于西汉,自隋唐步入繁荣,至明朝时,达到鼎盛。
而朝贡制度的应用,又在古代东亚营造了一个以中国为宗主国,以中华文化为共同认同点,各国和谐相处,华夷世界井然有序的朝贡体系。当然,这个体系虽在表面上是不平等的,其实质却是和谐相处。尽管古代中国的皇帝宣言“天朝抚有万国”,但所谓的“抚有”不过是礼仪或者说程序上的一种表现,在实体上,皇帝们很少干涉朝贡国内部的事务,所以,朝贡体系并不是古代中国的霸权主义。
“万国来朝”这个词大约在隋唐时期出现,用以形容各国到中国朝贡的盛大景象。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中书侍郎颜师古奏曰:“今万国来朝,至于此辈章服,实可图写,今请撰为《王会图》”(《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针对不肯向大唐朝贡的高昌国,李世民在639年警告高昌使者道:“今兹岁首,万国来朝,而文泰不至。增城深堑,预备讨伐”(《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不仅在当时的官方文件,就连唐诗中亦可看到“万国来朝”的身影:“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唐 卢象《驾幸温泉》),“万国来朝岁,千年觐圣君”(唐 张莒《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万国来朝汉阙,五陵共猎秦祠”(唐. 樊珣.《忆长安•十月》)。
从此,“万国来朝”成为朝贡最直观的表现,历代皇帝无不以此为追求。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太清歌》中唱道:“万国来朝进贡,仰贺圣明主,一统华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东西”(《明史.志第三十九》)。清高宗乾隆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亦得意洋洋道:“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海国四说•卷五》)
翻看朝贡的历史,或许会让人产生疑问:古代中国为什么这么牛?的确,牛是需要资本的,把自己作为各国的宗主国更是需要底气。毫无疑问的是,朝贡体系是建立在古代中国人优越感之上的。由于中华文明比周边国家发展的更加成熟,古代中国人因此对自己的文化颇为自豪,这份自豪造就了古代中国人的优越感。只是,仅仅有优越感,是维持不了朝贡体系的,说穿了,朝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为保障。
汉朝击匈奴、通西域,正是国力的体现,而汉朝的文化和国力也迅速折服了周边国家,朝贡体系因而顺利的建立起来。唐朝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鼎盛时期,“万国来朝”在此时出现,并不是偶然,这与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正好相得益彰。直到明朝时,中国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国力,底气十足的明朝因此将朝贡体系推向了鼎盛。可见,璀璨的文化和强盛的国力,使古代中国底气十足,自信的中国人因此不断壮大朝贡体系。
当中国在东方一家独大的时候,西方世界在经历千百年的演变后,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一个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国家主权平等为核心的体系逐渐形成。所以,几百年前的世界有两个国际体系:东方的朝贡体系和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由于规则的差异太悬殊,两个国际体系的交流就像地球人遭遇火星人,鸡同鸭讲的局面也自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碰撞,究竟按照谁的规则玩,成为那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伴随着资本主义浪潮和工业革命,西方的实力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使西方在与中国交往时的底气越来越充足。同时期的清朝并不知道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与西方交往时依然底气十足的依照朝贡规则要求西方各国,其实,清朝此时的底气已变成了自大。
当底气十足的西方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时,中国人的天朝上国梦逐渐破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猛然发现,中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残酷的现实让中国人的底气十足,逐渐变成了底气不足,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中国人挣扎过,但每次都失败了,自大的中国人也逐渐变成了自卑的中国人。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底气不足的中国人接受了越来越多的西方规则,并为了适应新规则,开始了对自我的改造,传统的朝贡体系也因此日趋瓦解,最终成为历史的坟墓。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已经远去,却难以让人忘怀,底气十足的中国人由自信变成了自大,底气不足的中国人由自大变成了自卑,今后中国的底气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底气的变化又会给今后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没有文化”征服了“辉煌文化”——有感于《历史的底气》刘微/文
记得上本科的时候学世界历史,教授滔滔不绝地陈述他那套独有的发展理论——交替超越理论。顾名思义,交替超越,即风水轮流转,早晚有一天你能当上老大。
现在读完这本《历史的底气》,反倒把自己那根极不敏感的学术神经给调动起来了。
中国人确实值得骄傲,毕竟我们可以津津乐道于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本土文化,这也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最典型标志。
古代中国善意地留给她的子孙们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华夏儿女们也渐渐从这种深厚的底蕴中汲取着养料。然而,我们可曾想到,这巨大的资源真的只是带给我们善意的帮助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代中国的强盛,绝对离不开她富饶的经济根基,但文化的高度繁荣却也离不开地缘政治与社会的发展。
人们常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还说“乱世出英雄”,这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发展规律:这个世界没有永恒,一切都处在变数中。变化可以带给我们盛世,变化也可以带给我们灾难。而盛世和灾难往往又是继之而起、交替出现的,盛极必衰、衰极必盛。这在我们高中的数学课本里就有所反映:沿着抛物线的波浪起伏,波峰而下,波谷而上。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交替超越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你当如何去超越同一个自我?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没能明辨自己的优势和自认为是优势的包袱,反而乐此不疲地背着这些包袱匍匐前进着。当一种文化已经承载了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她的拥有者与推崇者就会兀自地沉湎于自我欣赏中,而丧失了批判的能力。
更遗憾的是,西方人看到了。当然,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这未必是一种遗憾。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这种被外人看透的局面影响了她几个世纪,她为此也付出了超级沉重的代价。
西方,他们曾经是多么向往神秘古老的中华文明,他们以几近崇拜的目光遥望着东方的这条巨龙,他们不远万里一定要亲临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国度。
他们看到的,确实那残破不堪、那迂腐贪婪、那被文明光环笼罩得太久已经不起推敲的躯体,这躯体中所散发出的腐臭远远盖过了她孕育出的芳香。
我想,西方人应该很失望,他们最初并不想用战争达到他们的经济目的,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出于探测,更多的是证实古老的中国是否如传说中的那样完美。在同中国的几次交流受挫后,他们才在脑海中闪现出一个武力解决的念头。在西方人的思维中,他们这是正常反应。
西方的历史远没有中国这么久远,事实上,除了众人皆知的那几个文明古国,大多数古代民族政权及小国都在昙花一现后永远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如果按照我们教授的历史理论,正是这样一些没有历史的国家,不用去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方可轻松上阵,毫无顾忌地施展自己的拳脚,向着一个明显的目的前进。而中国恰恰败就败在太以自己的历史为荣了,太顾及自己的祖上之辉,所以改革改不彻底,创新创不出新。初生牛犊不怕虎,当老虎徘徊于吃这块肉是否破坏道德标准的时候,上路的新手已经提前塞入了自己的嘴里。
在古代中国看来,自己的文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天下共主”,其光辉绝对是可以波及国际范围的,而其他的政权都是没有文化的野蛮存在,生来注定要受到先进文化的同化与洗礼,自己则无可厚非地肩负起传播先进礼仪文明的大任来。
没想到的是,血迹斑斑的中国近代史打破了这种中国人为自己营造的和谐局面。怎么我们泱泱大国被那些“没有文化”的国家征服了?
西方崛起了,中国怎么没能崛起?中国人在摸索中一次次碰壁,却依然是踯躅不前。困惑,不解,尝试……反思吧中国,你能强大,别人也能强大,那么你低迷了,别人却不会跟着你一块儿低迷。当你在波谷摇摆时,是否想出了通往波峰的崛起之策?
历史的底气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中国从底气十足滑落到底气不足,那么底气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在何方?我们拭目以待吧!
书摘插图
引言
打开世界地图,在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有一片棕黑色的土地——巍峨的帕米尔高原宛如世界的扣结。在这里聚集着高山深壑,冰川湖泊。兴都库什、喜玛拉雅、喀喇昆仑、昆仑和天山山脉从这里肇始,向四面八方纵横捭阖着荡漾开去,既把欧亚大陆一劈两半,也给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
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亦形成了傲视万方的民族底气。从汉武帝孤注一掷血拼匈奴、打下一个雄浑帝国开始,以中国为核心,以儒家文明为纽带的朝贡体系即开始逐渐形成。“凿空西域”的张骞,“天可汗”李世民,远航东非的郑和,无一不是中华民族雄浑底气的代表。
中华帝国的朝贡,是一个以文化礼仪互动为中心的体系,是一个以中国为核心而构建的东亚世界秩序。这里没有剥削与叛变的政治问题,有的只是贸易利益的竞争。即使是尚武的日本,早期也曾心甘情愿地接受中国的册封。可当有人要在这里搅乱一方平静的时候,作为“天下共主”的中国也担负起维护和平的责任,西汉陈汤出师千里袭破匈奴郅支单于、明朝援助朝鲜抗日都是证明。
可是,世界是变化的。就在晚明社会呈现近代曙光的时候,意外飞来的阻力拦住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仿佛注定要让我们感受一下黎明前的黑暗,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清朝政府在主动妥协、自觉全面汉化的同时,也悄悄地关上了国门,沉迷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中。于是,一群不速之客,带着西方的外交理念,执着地闯入天朝的庭院,用坚船利炮向他们无法容忍的东方朝贡体系发起了挑战……
时间:将近两千年前。地点:波斯湾畔(学界有争议,在此采用通说)。
东汉人甘英终于来到这里,面对浩瀚的大海,他有些胆怯了。在此之前,他还从未见过大海,大海对黄土文明的震撼也就可想而知了。甘英是受西域都护班超的委派出使大秦国的,时间是公元97年。大秦是古代中国对古罗马的称呼。为什么叫大秦呢?《后汉书》给了这样的解释:“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嗯,与中国类似,言外之意,还是不如中国的。但是在朝贡体系唯我独尊的思想下,这已是非常高的评价了。可见,古代的中国人对古罗马还是有几分敬意的,这也是甘英不远万里出使罗马的很重要的原因。可是在波斯湾畔,他遇到了安息人。安息就是今天的伊朗,甘英脚下的土地正是安息人的地盘。
本来,甘英就对大海有些发怵,安息人的话又进一步加剧了甘英的恐惧:“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安息人说,出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大海太广大了,顺风还好,若是逆风,恐怕至少两年才能渡过去,要渡海的人都得备好三年的干粮。显然,安息人是在夸大或者恐吓,他们并没有对甘英说实话:渡过波斯湾并不费时,而且还有一条途经叙利亚的陆路,此时的罗马已经占领了叙利亚。
可安息人的话却着实对甘英起了作用:三年啊!在大海上飘荡,万一有个大风大浪的……甘英已经快晕过去了。安息人见这招管用,又继续下猛药:“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安息人的亲情牌可谓恰到好处,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是出了名的,想到自己80岁的老母、柔弱的妻子、可怜的孩子……甘英已经热泪盈眶了,他割舍不掉故土和亲人,一旦出海,恐怕就真如安息人所说的那样,在海中思乡急切而亡。所以,甘英同志一咬牙、一跺脚,头也不回地离开波斯湾,回国复命去了。
看着甘英眼泪汪汪地离开,安息人得意地笑了。他们为什么要欺骗甘英呢?这完全是出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中国的丝绸已经让罗马发了狂,而安息恰恰就位于丝绸之路上,因为地理上的优势,他们充当了二道或者三道贩子的角色,并且就此垄断了东西方的丝绸贸易,这让他们赚了很多钱。在中国并不算很值钱的丝绸到了罗马与黄金等价,抛开路途遥远的因素,安息这个代理商在其中牟利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安息人不希望中国与罗马直接建立联系:你们搞直销,让我们这些代理商怎么活啊。编个谎话阻止甘英是最好的选择。
恰克图市场一关就是4年,创了停摆的纪录不说,沙俄人还真能沉得住气,没有一点妥协的迹象,似乎市场的关闭与他们无关。郁闷的乾隆百思不得其解:不应该啊,没有大黄的老毛子怎么可能活了4年?
大黄是一种重要药材,按照中医理论,大黄具有去火、解毒、通便的作用,而大黄最后一种作用,正是乾隆用贸易制裁沙俄的理论依据。按照他的理解,食肉嗜奶的老毛子肠胃肯定不好,毕竟肉奶不好消化,老毛子八成都是便秘患者,为了通便,老毛子肯定要经常服用有通便之用的大黄。再加上乾隆认为茶叶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在他的脑海中,沙俄人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吃完饭后,要先喝一杯茶帮助消化,然后再吃一块大黄,这样就可以通便了。没有这两样东西,尤其是大黄,沙俄人差不多都会被大便憋死。
在沙俄与天朝建立贸易关系后,大黄的确是出口到沙俄的重要商品,这也更加深了乾隆的这种判断。那么,沙俄人为什么要进口大黄呢?其实,西方世界也认识到大黄的药用价值,他们也拿大黄做药饵之用,但并不是乾隆想象的那样,沙俄人要经常吃大黄以助通便。除了做药用外,沙俄还充当大黄贸易的二道贩子。根据《恰克图条约》,天朝给予沙俄大量的关税优惠,这无疑降低了沙俄的贸易成本,另外,其他欧美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都依靠海路,而大黄受潮后很容易变质,无疑提高了海路运输大黄的成本,所以,沙俄买到的中国大黄价格比其他欧洲国家都要低廉,这让他们迅速展开了居间贸易,将买到的大黄再卖给西欧的荷兰等国,利用差价牟利。沙俄政府还曾实行大黄专卖制度,赚了不少钱。
于认准了沙俄人利用大黄通便的乾隆并不知道这些,在经过一番认真的考虑后,他认为沙俄人之所以没有屈服,是因为他们还能买到大黄。因此,在1789年2月,乾隆下令在中俄边境地区严厉查禁大黄,
然而,乾隆更加郁闷了,在严禁大黄一年后,沙俄还是没有屈服的迹象。也就在这时,一个关于广州海关税银大幅增长的报告,引起了乾隆的联想。为什么广州海关税银大幅增长了呢?报告中也不清楚,乾隆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推断:沙俄通过海路把他们的毛皮卖到广州,然后换取大黄。就这样,恰克图的大黄与广州的毛皮联系起来。为了不让沙俄买到大黄,逼迫沙俄屈服,乾隆决心严禁广州的毛皮贸易:“朕闻外洋夷地与俄罗斯相连,近年俄罗斯因未通贸易,北边一带稽察严紧,私将海龙、黑狐等项皮张货物,由洋船贩至广东售卖,恐该关税课充盈,或由于此,俄罗斯需用内地大黄、茶叶等物,刻不可离。若私贩皮货至粤,自必易换该国必需之物,透漏出洋。是名为闭关,仍不能全行禁绝。”
其实,那篇有关广州海关税银增长的报告,本身就有问题,拿1776年的数字和1790年的数字作对比,自然无法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不过,乾隆歪打正着了:沙俄人可以不在乎大黄,但查禁毛皮却是击中了他们的要害。由于祖居中国东北的满族人自古就喜欢毛皮,这使清廷建立后,毛皮成为清廷进口的最重要的货物。而沙俄出口到清廷的商品中,毛皮居然占到了80%,毛皮已经成为沙俄对华贸易的支柱。在恰克图闭市后,沙俄通过海路向中国出口毛皮,因此坚决不向天朝低头。
乾隆在胡乱出拳后,终于碰上了死耗子,沙俄的贸易支柱被天朝卡死了,于是,无可奈何下,1791年10月,沙俄向天朝妥协,达到目的的乾隆也欣然宣布恰克图市场重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