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伦理重建
分類: 图书,管理,一般管理学,商业道德,
作者: 苏勇著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50000版次: 1页数: 310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186753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根据西方近代社会变革时期的启示,从伦理—环境—绩效三维人手,构建行为、主体、环境三方互惠的因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伦理与经营绩效的互动机制,进一步展开企业伦理的相关分析与对比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经济转型期的企业伦理及经营绩效”课题研究的成果。把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变化放在整个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来考量,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在社会的经济伦理中,反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伦理中。作者根据西方近代社会变革时期的启示,从伦理—环境—绩效三维人手,构建行为、主体、环境三方互惠的因果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伦理与经营绩效的互动机制,进一步展开企业伦理的相关分析与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企业伦理与经营绩效总的来说关联度不高,但这并不能否定企业伦理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从长期看,企业伦理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唯其如此,“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因为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存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作者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而且能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增强企业的长期营利能力。义与利的均衡、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必将成为伦理型企业的成功追求,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苏勇1955年出生,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上海生产力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研究领域为企业战略与管理文化、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品牌策略与市场营销。主要著作有《品牌通鉴》、《现代管理伦理学》、《现代公司名牌战略》、《消费者行为学》、《中国管理通鉴》、《管理沟通》、《中国企业文化的系统研究》、《东亚企业经营》等。
目录
第一篇 社会转型与企业伦理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伦理转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
第二节 文化多元性与价值观念多样化
第三节 社会伦理的转型与异动
第二章 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伦理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经济伦理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经济伦理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 经济伦理对若干经济决策的影响
第四节 我国转型期的经济伦理
第三章 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伦理
第一节 财务会计管理中的伦理
第二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伦理
第三节 市场营销管理中的伦理
第四节 现场作业管理中的伦理
第二篇 企业伦理与经营绩效的互动机制
第四章 企业求利与伦理道德:对立或统一
第一节 对立的根源:求利本质与道德成本
第二节 统一的根本:外部规制与内部推进
第三节 现实中的求利与求德
第五章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互惠关系中的自主人
第一节 西方变革时期的启示:伦理一环境一绩效
第二节 行为、主体、环境三方互惠的因果模型
第三节 企业伦理与经营绩效的互动机制
第六章 企业伦理的相关分析与对比研究
第一节 企业伦理与经营绩效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企业伦理认识问题的对比研究
第三篇 企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
第七章 企业与股东和谐伦理关系的建设
第一节 企业与股东伦理冲突的根源
第二节 企业与股东伦理冲突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建设企业与股东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建设企业与股东伦理关系的方法和路径
第八章 企业员工关系管理
第一节 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制度框架
第二节 美国、日本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实践
第三节 中国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第四节 建设合作型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思考
第九章 客户关系管理
第一节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简述
第二节 客户关系管理中的营销伦理
第三节 中国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第四节 建立新型客户关系的思考
第十章 企业对供应商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 了解供应商
第二节 企业与供应商关系分析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
第四节 企业与供应商双赢关系的建设
第十一章 企业对社会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 企业与社会关系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观
第三节 中国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
第五节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途径——扮演“企业公民”
书摘插图
第一篇 社会转型与企业伦理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伦理转型
第三节 社会伦理的转型与异动
由于社会转型,旧的社会形态下产生的伦理体系很难对新出现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规范,同时新的伦理体系的产生往往滞后于新事物的出现,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结构性的“伦理缺口”。在产生有效的新的伦理规范之前,人们的行为由于缺乏相应的道德约束不可避免地发生“伦理失范”式的偏移和异动。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其伦理异动主要表现在:
(1)旧的伦理规范解体。中国传统文化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了宗法制的道德,形成了一整套礼仪规范。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在阶级关系基础上建立了政治化道德体系,其特点是以政治理想代替道德追求,以政治原则代替伦理规范。市场经济的兴起,大规模阶级斗争的结束,传统社会主义文化的伦理规范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新的社会生活呼唤新的伦理规范。这样,整个社会处于新旧伦理规范交错的状态,有的人盲目地受市场经济法则支配,受自身欲望驱使,出现了道德水准下降、金钱至上、极端利己主义等现象。
(2)拜金主义。这一思潮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主张“一切向钱看”,金钱至上。它是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受西方的某些价值观念影响,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逐渐滋生的。拜金主义的主要表现是:一些公职人员利用职权,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生活腐化,走上犯罪道路;一些不法经商者对公职人员行贿,拉拢腐蚀公职人员,以捞取更多的好处;一些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失落和文化领域过度商业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生活中,拜金思潮渗透到各个领域。
(3)极端利己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是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背离的,如得不到抵制,泛滥成灾,就会瓦解人们的共同理想、干扰社会经济秩序、毒化社会风气,对社会的危害将是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使一些人为了物质利益和自身需要的满足而不择手段。政治生活中渗透着浓厚的商业味,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之风日盛,
贪污腐败呈蔓延扩大之势;经济生活中,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背信弃义等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公害;在职业领域,敬业精神也受到了“实惠”的侵袭;社会公德方面,见死不救,见危不助、明哲保身的现象屡见不鲜。
……